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藝術作品與人工智能結合

時間:2018-09-27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人工智能越來越熱,美術館也在思考如何用科學和藝術結合的手段展現這一熱點。上海當代藝術館明起至2019年1月3日為公眾呈現展覽“眾妙之門”,展出20位中外藝術家的24件/組作品,作品涵蓋人工智能、生物科技、傳統藝術等多重話題,旨在鏈接科學與藝術的視野,拓展藝術展示的邊界。

【中國傳動網 行業動態】人工智能越來越熱,美術館也在思考如何用科學和藝術結合的手段展現這一熱點。上海當代藝術館明起至2019年1月3日為公眾呈現展覽“眾妙之門”,展出20位中外藝術家的24件/組作品,作品涵蓋人工智能、生物科技、傳統藝術等多重話題,旨在鏈接科學與藝術的視野,拓展藝術展示的邊界。

人工智能越來越熱,美術館也在思考如何用科學和藝術結合的手段展現這一熱點。上海當代藝術館明起至2019年1月3日為公眾呈現展覽“眾妙之門”,展出20位中外藝術家的24件/組作品,作品涵蓋人工智能、生物科技、傳統藝術等多重話題,旨在鏈接科學與藝術的視野,拓展藝術展示的邊界。

談到人工智能,人們最擔心的是會不會被其取代,但當代書法家王冬齡卻自信地說“書法永恒”。展廳的入口處呈現的就是由王冬齡與AI技術團隊聯合打造的展覽同名裝置作品。《眾妙之門》裝置由機械臂—筆—攝像頭—屏幕四部分組成,作品以“遞歸與道”為創作靈感及核心,各部分相輔相成。王冬齡說:“和人工智能的對話交流,可以更好地認識到書法這門藝術的不可取代性。我們看幾千年前的墨跡仍然非常感動,因為在書法里有作者當時的情感、情緒的承載。”他認為,藝術家應與人工智能對話,有時候,機器人制造的“意外”藝術效果也給藝術家帶來啟發。

在展覽中,藝術家嚴培明通過不斷反復繪畫再現記憶中母親的形象,作品《我的母親》不僅表達無盡的思念,更幫助藝術家完成與靈魂的對話。油畫家石至瑩第一次嘗試做裝置作品,作品《圓光》所使用的菲涅爾透鏡是她在數種不同的透鏡中精心挑選出來的。她驚訝地發現,這一來自法國物理學家奧古斯汀·菲涅爾19世紀的發明竟能完美詮釋自己想要的藝術效果。“這次展覽也讓我有機會在自己的創作中把科學與藝術很好地結合。”

生物科學技術也助力藝術家探索生存的終極話題。展覽中多件作品通過影像、新媒體互動裝置等當代藝術手段討論DNA生物工程、細胞繁殖、宇宙運作等話題,以技術手段質問當下人類對于“永生”的追求。策展人孫文倩表示,展覽更多的意義是探索,探索藝術和未來科技的關系,探索什么樣的藝術可以走得更遠,探索當下社會的“心靈殿堂”。

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傳動網(www.cdcst56.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