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6日,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下稱《意見》),首次以國家戰略形式明確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融合的量化目標,在重點領域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從頂層設計錨定智能化革命。
核心目標:到2027年實現人工智能與6大(科技、產業、消費、民生、治理、全球合作)重點領域廣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終端/工業智能體普及率超70%,智能經濟核心產業規模快速增長。
到2030年,我國人工智能全面賦能高質量發展,新一代智能終端、智能體等應用普及率超90%,智能經濟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推動技術普惠和成果共享。
到2035年,我國全面步入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發展新階段,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以“重點領域場景應用牽引,強化基礎支撐能力”一體推進,重點突破模型基礎能力、數據供給、智能算力等關鍵技術。
這一文件意味著我國從“政策引導”轉向“體系化引導”,其意義在于:
“人工智能將重塑生產生活方式,推動生產力革命,成為新型工業化的核心引擎”
另外,在8月28日召開的“2025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大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在會上表示,過去十年,我國智能制造在智能工廠建設規模、解決方案能力跨越和標準引領支撐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為中國制造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
目前,我國智能工廠已實現梯度躍遷,全國已建成近萬個數字化車間與智能工廠,覆蓋汽車、電子、鋼鐵等30余行業;創新“國家級-省級-企業級”三級培育體系,帶動智能制造裝備國產化率提升至65%。培育超200家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形成從“單點技術”到“全流程賦能”的服務鏈條(如華為工業智能體、阿里云工業大腦)。
基于《意見》的戰略目標,在制造業方面,未來攻堅或將構建“AI+制造”創新共同體兩大方向:
一是技術融合,從“機器換人”到“智能協同”
智能體(Agent)嵌入生產全鏈:推動工業智能體平臺(如Manus OS)在排產優化、故障預測等場景深度應用,實現制造系統“感知-控制-決策-執行”閉環。
數字孿生體規模化落地:智能工廠建成產線級數字孿生系統,實現虛擬調試、能耗優化。
二是安全底座,攻克“卡脖子”技術三重門
智能芯片:重點突破7nm以下制程工藝;
工業軟件:重點突破CAE/CAD內核算法
數據安全:重點突破區塊鏈+工業互聯網
未來,人工智能何以成為新質生產力核心?
據工信部數據,AI深度應用企業生產效率顯著提升,產品不良率下降,推動中國制造從“成本優勢”轉向“智能紅利”。
中國信通院院長余曉暉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人工智能將在制造、能源等更多實體經濟領域實現深度應用,推動生產力實現更大的變革性突破。
人工智能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正在觸發生產力性質的變革——從‘規模驅動’轉向‘智能驅動’,這或是中國式現代化必須跨越的戰略關口。
中國智能制造進入新的階段,以智能體重構生產邏輯,需要政策在標準協同、數據流通、芯片自主等領域持續破冰,更需要企業跳出“單點改造”思維,當工業智能體普及率突破70%之時,中國或將成為全球首個實現“制造業智能升維”的經濟體,為人類工業文明貢獻東方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