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市場成表現最突出區域
TI 副總裁Mike Beckman明確指出:'中國市場約占公司 20% 的營收,是 2025 年表現最突出的區域'。其競爭優勢體現在三方面:
針對客戶采購習慣,Beckman強調:'客戶可在 TI 采購主板所需的絕大多數元器件,無需對接十幾個供應商';
在供應鏈響應上,TI 延續現貨模式,'我們確保產品可得性,讓客戶采購如在家得寶購買錘子般便捷';
談及全球化協同,他補充到:'美國晶圓產能與東南亞封裝基地的聯動,能滿足中國客戶對全球供貨靈活性的需求'。
221 天庫存并不多
高級副總裁兼 CFO Rafael Lizardi在解釋 221 天庫存天數時直接表示:'這一數據是戰略設計的結果,而非被動積累':
關于目錄業務特性,他類比道:'超 50% 營收來自標準化產品,客戶不會接受 12 周的交貨期,這與家得寶的即時供貨邏輯一致';
在分銷體系改革上,Lizardi披露:'我們將分銷渠道占比從 70% 降至低于 20%,現在更多直接服務終端客戶';
針對市場擔憂的庫存減值,他強調:'若 2026 年營收觸及 200 億 - 260 億美元框架下限,我們會調整晶圓投產以消化庫存,但自由現金流才是長期價值核心'。
制造本土化:從 CHIPS 法案到 '模塊化產能' 的落地
產能建設節奏上,Lizardi強調:'德州與猶他州工廠的 ' 第二階段 ' 實體建設接近尾聲,' 第三階段 ' 將按需添加設備,而非大規模建廠';
300mm 產能的成本優勢被多次強調,單位成本較 200mm 低 40%,且全部內部生產,無需讓渡成本紅利給代工廠;
政策紅利方面,Lizardi明確:'除 16 億美元 CHIPS 贈款,ITC 額度因稅率提升至 35%,預計總稅收優惠達 60 億 - 90 億美元。
2026年資本支出維持在20-50 億美元
關于 2026 年資本支出安排,Lizardi給出明確框架,資本支出預計20 億 - 50 億美元,其中 20 億美元是硬下限,用于猶他州 LFAB 2 工廠收尾。
針對折舊影響,2025 年折舊 18 億 - 20 億美元,2026 年預計 23 億 - 27 億美元,但設備實際使用年限遠長于 5 年折舊周期;
并購態度方面,Lizardi表示,TI持續在評估模擬芯片收購,但只做戰略增值,不填補產品組合。
瞄準工業與汽車
針對訂單,Lizardi指出:'1-4 月訂單強勁,尤其 4 月,但部分源于需求提前拉動,此后增速放緩',并坦言:'8 萬客戶、10 萬 SKU 的組合下,難以精準區分周期與結構性需求';
毛利率驅動因素方面,他明確:'收入每增加 1 億美元,毛利約增加 8000 萬美元,但短期或受庫存調整導致的產能利用率下滑影響';
交貨周期策略被視為關鍵:'我們通過低開發周期設計,避免 2021-2023 年供應短缺導致的份額流失,目前已奪回市場份額'。
終端市場結構上,目前TI工業占比約 35%,汽車是未來擴張主力,這種結構比消費電子更抗周期。
Lizardi總結道:'我們的制造投資、庫存策略與資本配置,均圍繞 ' 長期自由現金流增長 ' 展開。工業自動化、汽車電子等領域的持續增長,將驅動 TI 在未來數十年的價值創造,這不是周期性反彈,而是結構性增長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