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谷歌人工智能將繼續在中國招人,布局機器學習

時間:2017-11-30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自發布AIFirst戰略后,谷歌在人工智能道路上越走越堅定。不僅有GoogleAssistant智能助手,還在秋季發布會上發布了包括手機、耳機和智能音箱等多款AI硬件

自發布AIFirst戰略后,谷歌在人工智能道路上越走越堅定。不僅有GoogleAssistant智能助手,還在秋季發布會上發布了包括手機、耳機和智能音箱等多款AI硬件,構建AI生態。在特斯拉CEO馬斯克等不斷發出AI威脅論下,谷歌則表示,專注AI的前沿研究和解決實際問題。

近幾年,Google每年都會舉行APAC(亞太區年度媒體會議)。作為從MobileFirst戰略轉移到AIFirst的科技巨頭,此次媒體會議的焦點自然是人工智能,“MadewithAI”。

11月28日的會議上,谷歌大腦(GoogleBrain)負責人JeffDean表示,谷歌在人工智能領域最終目標是三點:利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讓谷歌的產品更加實用(Makingproductsmoreuseful);幫助企業和外部開發者利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進行創新(Helpingothersinnovate);為研究人員提供更好的工具,以解決人類面臨的重大挑戰。

AI+軟件+硬件

目前,機器學習在谷歌的大部分產品中都有應用。如GooglePhotos云端相片集,利用圖像識別技術,可以提供人臉檢測和照片自動分類;GoogleLens基于圖像識別和OCR技術,能實時識別用智能手機拍攝的物品并提供與之相關的內容;GoogleMaps可以通過街道、街景的數據獲取更多有關地區詳細的情況,還可以了解停車難易程度;Gmail和Inbox在收到郵件后,智能系統會給用戶提供回復建議(SmartReply);YouTube中的自動字幕(Autocaptions)則是通過機器學習給超過10億的視頻自動加上字幕;GoogleTranslator利用神經網絡機器翻譯(NeuralMachineTranslation)。

GoogleAssistant是2016年5月19日推出的一款語音助手,核心是語音識別。GoogleAssistant工程總監PravirGupta表示,該產品基于Google在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和搜索領域的經驗之上。

在這些產品中,谷歌翻譯或許是中國用戶能夠使用最多的。Jeff指出,過去的翻譯系統使用更簡單的統計翻譯模型,由50萬行代碼組成。2016年,神經網絡機器翻譯系統(GNMT:GoogleNeuralMachineTranslation)正式應用到谷歌翻譯中。Jeff稱,該系統僅由500行TensorFlow代碼組成。使用新的系統后,翻譯準確性得到了很大改進,“堪比過去十年取得的成果”。Jeff提到,目前翻譯效果提升最明顯的是日英互譯。

不過,谷歌不是最早在翻譯中運用神經網絡機器翻譯系統的企業。2016年的百度機器翻譯技術開放日上,百度技術委員會聯席主席、自然語言處理部技術負責人吳華博士表示,百度早在一年多前(2015年)就率先發布了世界上首個神經網絡的機器翻譯系統(NMT),克服了傳統方法將句子分割為不同片段進行翻譯的缺點,充分利用上下文信息,對句子進行整體的編碼和解碼,從而產生更為流暢的譯文。

吳華當時稱,谷歌翻譯強在基于統計的機器翻譯上,但是在基于神經網絡的機器翻譯上,百度要領先。此外,谷歌翻譯以英語為中心,百度翻譯以中文為中心。

構建生態很重要的一點便是要讓其中各成分有機融合。谷歌也正在努力讓硬件、軟件以及AI相互結合。今年秋季發布會上,谷歌發布了九款硬件產品,包括智能音響GoogleHomeMini/GoogleHomeMax,筆記本Pixelbook,智能手機Pixel2和Pixel2XL,GooglePixelBuds耳機,這些新硬件都與AI有關,整合了谷歌的智能語音助理GoogleAssistant,凸顯了谷歌在AI領域從軟件到向硬件領域的野心。

其中,GoogleHome還具有語音配對功能(VoiceMatch),通過機器學習能識別不同的語音,可使最多六個用戶連接到同一臺GoogleHome。GoogleHomeMax還運用了AI技術SmartSound,可依據所處位置自動調整聲音品質。谷歌首款無線藍牙耳機PixelBuds還可便捷地接入Google翻譯,運用語音識別和翻譯技術,進行實時翻譯。

與華為、iPhoneX智能手機采用雙攝像頭不同,谷歌的Pixel2/2XL結合了機器學習和計算攝影技術來分析圖像,將主體與背景分離。雖然只使用一枚攝像頭,也具備人像模式功能,在拍攝人像時可柔和虛化背景。通常,這需要多鏡頭的專業相機。

除了內部產品使用AI,谷歌也為企業及開發者提供三種創新工具:TensorFlow,云機器學習API(CloudMachineLearningAPIs)以及張量處理器(TensorProcessingUnit,TPU)電腦芯片。

Google在2015年發布了人工智能系統TensorFlow并宣布開源,之后TensorFlow成為了開源社區GitHub上最受歡迎的機器學習工具。除了TensorFlow,其他的深度學習工具還有Caffe,CNTK,Theano等。而在中國,2016年9月,百度也宣布其深度學習開源平臺PaddlePaddle在Github及百度大腦平臺開放。

面對這些競爭,Jeff在媒體交流會上回應稱,每個平臺都有各自優點和缺點,針對不同的人群,這樣的競爭是好的。“Tensorflow開源軟件基于Apache2.0許可證,無論是大企業還是初創企業,每個人都可以利用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可能是Tensorflow成功的原因之一。我們看到一個很健康的生態系統,我們也從其他的開源平臺當中學到了很多,不斷改善Tensorflow平臺,讓這個平臺更好。”

專注現實和研究問題

機器學習是谷歌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工作重心。谷歌認為,編寫能使計算機自主學習如何變得智能的程序,要比直接編寫智能程序更好。但是,隨著機器變得越來越智能,機器會不會哪天真的有意識,進而取代人類?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ElonMusk)和英國著名物理學家霍金都對AI發出過警告。

而Jeff認為,這些擔心太遠了,“我們在部署安全的AI系統的時候也可以利用其中很多的技術,我覺得這可能會是短期我們最需要關注的領域。現在的一些擔心還為時過早。我們現在應該著眼于解決眼前的問題。”這也是上文提及的谷歌AI三大目標之一:解決人類面臨的重大挑戰(solvinghumanity’sbigchallenges)。

目前,谷歌正在利用機器學習解決如醫療保健、能源和環境保護問題等問題。例如,谷歌醫療成像團隊產品經理與印度、泰國和美國的一些醫院合作開發一種工具,可以通過機器學習幫助診斷糖尿病所引起的眼部疾病。在保護鳥類方面,研究員VictorAnton收集了5萬個小時的音頻并將其轉換成譜圖,通過TensorFlow更加快速高效地分析這些音頻,識別譜圖中的鳥鳴聲。

對于AI帶來的失業問題,Jeff則表示,過去兩百年的技術發展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他對此持樂觀態度,“每次技術有了新的發展,代替了人力勞動,我們就會有一個新的、有意思的專業領域駕馭這個技術。我們會有新的工作,目前我們可能想象不出來。誰能夠想到社交媒體會出現?發生以前是想象不到的。”

不擔心競爭對手繼續在中國招人

11月初,Google母公司Alphabet董事長、谷歌前CEO埃里克·施密特(EricEmersonSchmidt)在人工智能與全球安全峰會上對新美國安全中心的保羅·沙雷說:“我認為,我們(美國)在未來5年內將繼續保持領先地位,然后,中國將迅速趕上來。”

埃里克的這一觀點源于中國政府發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規劃提出,到2020年,中國人工智能總體技術和應用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礎理論實現重大突破,部分技術與應用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

面對中美AI競賽問題,Jeff表示,目前全球很多公司對機器學習以及AI感興趣,很多政府非常清楚AI的潛力,分階段、務實地進行研究,建立生態系統。“中國政府倡導AI,并制定政策;美國政府可能不像中國這么有組織,但是我們(美國)也有很多在公司、學術界發生的研究,也有生態系統。”

機器學習和AI不僅影響著計算科學,還涉及到各行各業。因此,在世界范圍內,一些政府和公司都在招募相關人才,這也直接帶來了人才儲備的競爭。另一方面,還涉及到AI人才的培訓問題。Jeff稱,“我相信隨著時間推移,會有更多人有這樣的相關技能,他們可以通過這個技能解決很多問題。”

谷歌如何看待百度之類的競爭者?Jeff表示,谷歌主要關注下一代前沿研究問題,雇傭人才,并為他們提供最好的計算機硬件去解決實際的、有意思的問題。“我們并不擔心競爭對手,我們關心的是我們自己的研究”,他還補充稱,谷歌也將在上海、北京持續招聘AI相關人才。

在2016年烏鎮的圍棋峰會上,Google首次對外承認在中國招人組建AI團隊。相關的招聘崗位有機器學習軟件工程師、機器學習技術主管、機器學習研究員、云端機器學習產品經理等。不過招聘信息上并未顯示招聘人數,谷歌方面表示,沒有具體統計過中國地區AI員工數量。

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傳動網(www.cdcst56.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