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人工智能發展十分迅猛,受到了人們的強烈關注。在這過程中,人工智能的“神奇”逐漸為人所了解,如深度學習技術能夠對海量數據進行學習、分析,并做出自己的推定,為人類的決策提供參考。
從“蟄伏”到爆發
“人工智能”這一術語誕生于1956年,是明斯基、羅切斯特、麥卡賽、和申農等年輕科學家在聚會時首次提出。實際上,人工智能所包含的領域甚廣,除了深度學習技術之外,還包括了計算機視覺、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甚至是哲學、心理學、數學等多方面的知識與技能。
不過,在發展初期,由于基礎理論缺乏、發展方向不明、核心技術有待突破等因素影響,人工智能長期時間內都處于“蟄伏”狀態。隨著新世紀以來科技、制造產業發展加速,深度學習等核心技術取得突破,人工智能也由此實現了大爆發。
為了在人工智能國際競爭中獲得主導優勢,世界各國紛紛加大各項投入,并出臺了一系列發展規劃。其中,美國公布“國家機器人計劃”,日本出臺“新產業結構藍圖”,歐盟推出“人腦工程”。而谷歌、微軟、英特爾等互聯網巨頭以及發那科、庫卡等機器人廠商都在積極進軍人工智能領域,試圖分得一杯羹。
中國AI應用最為活躍
在這場世紀競爭中,中國無疑是不容忽視的力量。據美國波士頓咨詢公司發布一份研究報告顯示,中國已成為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最積極的國家。報告中指出,在接受調查的中國人中,有31%的人表示其所在的企業或機構已開始使用與人工智能技術有關的工具,這一比例在全球范圍內位居首位。
目前,在人工智能領域中,語音識別、語音交互、自然語言理解是商業化落地較快的細分領域,國內人工智能企業在這些方面的進展也頗有成果,無論是語音助手、智能監控還是智能導航系統等產品的研發、應用都相對成熟。
另外,國內人工智能企業在推動技術轉化的過程中,也在積極推動技術開放平臺的發展。例如百度就推出了Apollo、DuerOS等人工智能開放平臺。通過推出這些與自身技術研發、商用相關的開放平臺,企業不僅能夠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同時也能獲取更多的數據,從而支撐接下來的持續發展。
此外,國內對于人工智能芯片的研發也愈發重視,并在應用方面取得了新的進展。眼下,寒武紀、聲智科技、地平線、商湯科技等公司都在大力投入人工智能芯片研發,而在2017年,華為已經推出應用了人工智能芯片的新款智能手機。
可以說,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不僅塑造了一個全新的產業生態,同時也在推動各行各業的巨大變革。當前,人工智能技術已經實現了在交通、醫療、安防、金融等諸多領域的深入應用,未來的應用范圍還將進一步擴張。
我國發展人工智能優勢所在
中國之所以能夠成為在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和技術應用上表現最為積極的國家,是有著獨特優勢與背景的:
首先,中國互聯網發展迅速、普及程度較高、網民數量與人口規模龐大,電子商務經濟發達,信息技術應用廣泛。在這一前提下,中國擁有別國無可比擬的海量數據資源,而這恰恰是人工智能技術研發與應用的關鍵。
其次,中國政府將人工智能視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不僅將其納入全國政府公布報告中,上升為國家戰略;同時,還出臺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等一系列重要政策,以推動人工智能產業化發展。可以說,中國人工智能發展能夠取得快速進步,來自政府的強力支持非常重要。
最后,中國人工智能市場前景廣闊,國內互聯網、科技企業對于發展人工智能的熱情也十分高漲,初創企業更是不斷涌現,獨角獸公司也加速成長。總體而言,人工智能市場環境較為樂觀,資本參與度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