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日產將使用東風汽車最新公布的“量子智能電動架構”中的S純電平臺進行研發和生產工作,但具體的合作形式目前尚不清晰。不過,“量子智能電動架構”作為東風汽車在今年4月才剛發布的新平臺,想來會是目前東風在新能源技術方面的集大成者。據介紹,新的量子架構將配備800V高壓快充技術,續航里程可以達到1200公里以上,并支持共享換電。
實際上,不只是日產選擇了東風,全球各大車企都在與自主品牌合作造電動車。正如,奧迪與上汽達成共識加深合作,大眾汽車官宣與小鵬達成技術合作,捷達品牌有望采購零跑技術平臺,豐田和比亞迪合作造bZ3……歸根到底,全球的車企哪怕是巨頭們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電動化進程緩慢。
其中,日產的電動化轉型速度則是更為緩慢,不僅在國內新能源市場上的布局相對滯后、產品矩陣單薄無力,還缺乏賣點突出、產品力出眾的爆款車型,在新能源汽車的大軍中已遺憾掉隊。
迄今為止,日產依舊僅推出了ARIYA艾睿雅一款純電動車。雖然,它的概念車早在2019年就已經亮相亮相,量產版車型也在2020年下半年發布,但是正式上市卻一直等到了2022年8月。
甚至,由于這款車來的太遲,面對在市場中已經擁有一定名聲和影響力的自主品牌同級競品,競爭力微弱的艾睿雅難與之較量。更何況,車身尺寸、續航表現、內飾裝修、智能化,艾睿雅的表現都只能算是中規中矩,無論是配置還是核心的三電技術都缺乏突出賣點。再加上,艾睿雅在上市之時還帶著合資品牌的架子,偏高的定價讓消費者看不到性價比。而這,放在內卷嚴重的中國車市顯然無法打動消費者。
雖然在2024款車型上市后,艾睿雅的門檻價拉低至19.99萬元,但整體價格區間仍然處在20萬-30萬元級的大眾消費市場,而在這個級別消費者能選擇的電動車產品可太多了,又為何要選擇艾睿雅呢?
到如今,就連降價大法也無法拯救艾睿雅的銷量。公開數據顯示,今年1-7月艾睿雅的銷量分別為67輛、64輛、329輛、495輛、297輛、102輛、115輛。在2月份東風日產曾給艾睿雅限時降價6萬,而其銷量不過從兩位數變成三位數,與同級主流自主品牌電車銷量相去甚遠。
客觀來看,日產想要追上現在處于第一梯隊的車企,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僅憑一己之力默默研發,還可能會導致自身在電動化領域的產品越發落后于主流。如此看來,日產選擇借本就有著良好合作關系的東風汽車的勢,幫助自己實現在電動車領域的“查缺補漏”。既能節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省去了大量時間、研發、設施成本,又有助于日產加速布局在華電動產品矩陣。
此前,東風公司副總經理、黨委常委尤崢向記者表示:“日產也將使用東風的平臺,這是因為我們的企業在智能網聯和自動駕駛方面取得了領先地位。此外,這也可以縮短企業的開發周期。豐田的開發周期都是在48個月左右,如果用了國產的技術,開發周期可以縮短到24個月。”
這么看來,雙方合作的初衷確實不錯,但也存在著一個問題:想法雖好,未來成效如何還不好說。畢竟,放眼整個中國車市,所有的合資品牌在電動化方面都不占優勢,產品和銷量表現都算不上強勢。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說明了一個問題:合資品牌的電車產品缺乏亮點。
日產自然也不例外。日產自研的純電平臺——云圖,發布至今只有一款量產車問世,不管是產品還是平臺都未得到市場的認可。
再加上,現在新能源汽車的核心技術基本圍繞三電技術展開,而大部分的核心原材料都集中幾家龍頭企業上,且當下自動駕駛領域的研究還未形成本質上的區別,電動車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本就難以拉開差距,車企間拼的不過是“造星“造爆款”的能力。
這點,日產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