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動網 行業動態】 佛山高新區作為全國重要的制造業基地,面對智能制造發展新趨勢,佛山制造該如何接招?如何憑借人工智能走向中國智造?10月29-31日,以“新智能新制造”為主題的2018中國·佛山人工智能與智能制造國際大會在佛山舉行,來自5個國家人工智能與智能制造領域的多名院士及專家領袖齊聚一堂,共同把脈廣東及佛山的制造業升級發展創新之路。據悉,這是佛山首次舉行的國際性人工智能領域的行業大會,將助力佛山建設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聚力將佛山打造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之都。
大會上,廣東省科學技術廳、佛山市政府與英國東北企業合作署三方簽署了中英《合作備忘錄》,佛山高新區與國內外多個單位成功簽約合作推進下一代互聯網IPv6應用、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院所合作項目、佛山人工智能創新服務平臺項目、中德(佛山)產業園等13個平臺和項目。“這些合作項目為我們在創新驅動發展、產業轉型升級上帶來前所未有的新需求和新機遇。”佛山高新區管委會主任劉濤根表示,將以此為契機,深化人工智能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為制造業賦能,為實體經濟助力,加速佛山制造業轉型升級,著力打造“世界科技+佛山智造+全球市場”的創新發展模式。
本次大會由科技部、中國工程院指導,中國發明協會、工業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中國工程院國際合作局、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廣東省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聯盟、佛山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佛山高新區管委會和中國發明成果轉化研究院聯合承辦。
5國院士齊聚為佛山智造把脈
這場大會不僅有論壇,還有實質性的產業對接活動。10月29日,廣東、佛山和佛山高新區相關政府部門,與英國政府、企業代表共同召開了一場中英工業4.0產業項目合作專題研討會。雙方計劃充分發揮兩國優勢,開展產業對接合作。
30日,大會上星光熠熠。科技部戰略規劃司副司長余健、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副書記陳新、中國工程院國際合作局局長程家怡、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副廳長楊軍、佛山市副市長譚萍等領導嘉賓一一致辭。隨后的院士論壇上,邀請到了中、美、德、英、韓5國院士專家進行主題演講,包括中國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戰略咨詢委員會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發明協會理事長潘云鶴,德國國家科學工程院院士、德國工業4.0專家奧泰因·赫爾佐格,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盧超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執行委員、英國杜倫大學費爾南德斯教授,韓國國家工程院制造業創新特別委員會主席朱榮涉博士。
潘云鶴帶來的演講是《人工智能2.0及其技術端倪》。他認為,人工智能必定要邁向2.0。“很多人工智能科學家已經認識到,最佳的方法不是用計算機去模擬人的全部智能,而是把計算機最擅長的智能和人最擅長的智能聯合在一起,形成一個人機融合的智能系統來為人類服務。”
5位院士從前沿技術發展、產業應用、創新創業、行業趨勢等多種維度,交流和探討人工智能與智能制造的融合發展前景,啟迪佛山高新區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大會承辦單位之一中國發明成果轉化研究院院長錢為強表示:“作為本次大會的策劃組織方,我們在與佛山高新區及相關機構的共同努力下,通過邀請國內外知名院士、專家、企業家全面剖析人工智能實踐應用場景經驗,最終推動人工智能與智能制造在佛山融合發展。”
“佛山是廣東的制造業大市,佛山圍繞著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來積極地開展、探索、實踐,在產業的轉型升級和培育新興業態方面走出了一條新路子。”廣東省科技廳副廳長楊軍表示,大會匯聚了人工智能與智能制造領域的眾多頂尖專家、企業家和國際機構,最權威的觀點和共識將在這里得到交流和碰撞,通過用全球視野為佛山發展取經問道,為廣東乃至全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提供豐富生動的“佛山方案”。
產業底氣厚推進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佛山高新區有何底氣舉辦如此高端的國際化、專業化盛會?“實體經濟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脊梁’和‘根基’。佛山高新區自1992年成立以來,以制造業起步,以民營經濟、實體經濟為主。近年來,突出智能制造和協同創新發展路徑,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引擎愈發強勁,產業規模不斷壯大,新興產業成效顯著。”劉濤根表示,佛山高新區舉辦此次大會的優勢在于產業基礎雄厚,集群競爭力強;科技創新突出,創新主體集聚;環境開放包容,國際化提速;創新政策完善,服務品質一流。
經過26年發展,佛山高新區已培育出一批具有支撐引領作用的世界先進制造業集群,成為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主體園區、粵桂黔高鐵經濟帶合作試驗區(廣東園)的主要載體,并以科技創新不斷反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裝備制造、家電家具、汽車及汽車零配件等傳統產業優勢突出,新能源、新材料、機器人、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形成較為完善的現代工業體系。制造業產業協作和集聚水平較高,產業上中下游之間協同性較強,各主要行業在本地的產業配套率達90%以上。2017年,佛山高新區全年地區生產總值1454億元,工業總產值4423億元,在全國國家高新區的綜合排名前進至29名。
據劉濤根介紹,佛山高新區一方面大力實施“傍大學、傍機構、傍人才”戰略,加強與名校名院合作,引入并建成中國(廣東)機器人集成創新中心、廣工大數控裝備協同創新研究院、清華力合科技園等一批創新創業平臺。目前擁有國家級孵化器14個,國家級眾創空間13個,省級及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65個。另一方面積極落實全球化發展戰略,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通過舉辦中國-以色列跨境投資大會、“醒獅杯”國際工業設計大賽等國際化活動,吸引國際項目和團隊落戶,布局打造佛山高新區海外創新中心等海外孵化器和技術轉移中心,探索“跨境加速器”,同時推動優質企業參與海外競爭等。
在完善創新環境方面,佛山高新區更是不遺余力出臺半導體等產業扶持政策,不斷深化“放管服”改革,啟動投資建設項目聯合審批改革,審批時間縮短66.6%,對重點企業實現“一對一”貼身服務。
這些都為佛山高新區推進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29日下午,與會的院士專家在參觀了佛山高新區,以及中國(廣東)機器人集成創新中心、中國發明成果轉化研究院、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佛山分公司、維尚家居制造有限公司后,對佛山高新區的產業環境大加贊揚。
英國NGBailey公司資深集團商務經理西姆斯連連驚嘆:“沒想到佛山可以集聚并有機整合這么多產業,況且體量上也很可觀。”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盧超群直接表示,佛山的工業制造能力非常強,他有意將其鈺創科技的項目引入佛山。
釋放新信號“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孕育創新聚變
一連3天的大會中,虛擬現實、類腦智能開放平臺等一批來自中關村、港澳臺人工智能領域的前沿項目輪番展演,尋找在佛山落地對接的機會。這也透露出佛山高新區積極搶灘人工智能產業的信號。
其實,在緊抓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同時,佛山高新區已對人工智能產業做了提前布局。已引進華中數控、埃斯頓、埃夫特、新鵬等50多家機器人生產與集成企業,打造了“核心技術研發-機器人本體-機器人集成-機器人應用-工業大數據”的完整產業創新生態。
不久前,廣東正式印發的《廣東省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也明確提出,佛山將重點建設禪南順創新集聚區,發展智能機器人、“互聯網+”智能制造等領域,加快深度學習、神經網絡等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提升工業機器人智能化水平。下一步,佛山高新區在人工智能方面有什么新動作?
“著力推動實體經濟發展,實現‘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高效發展路徑。”劉濤根透露說,一是重點推動互聯網項目、技術、信息等資源集聚。二是培養創新集群,包括構建以實體經濟為主體、科技創新為引領的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建設以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為核心的創新型企業群體,以培養瞪羚企業和單打冠軍企業為發展新經濟、創造新供給的重要抓手;大力支持“民參軍”,積極承接“軍轉民”,充分發揮各類平臺和創新載體,促進項目帶動和科技創新,加速機器人等產業創新資源磁聚。
最近,佛山高新區被評為“2018中國十佳最具投資營商價值園區”。對此,劉濤根坦言有壓力。“前有標兵,后有追兵。接下來將繼續用好全面深化改革‘關鍵一招’,把工作做到實處。”他表示,將積極實施“突出重點、全面覆蓋”的服務企業行動計劃,打通服務企業的“最后一公里”;切實加快推進產業、生態環境、公共服務設施、人才公寓等建設,探索建設新型“科技+產業+生活”社區,全力建成“產城人融合的廣佛副中心”。
聲音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發明協會理事長潘云鶴:
人工智能即將進入2.0時代
基于社會智能城市、智能制造等新的社會需求,人類信息環境及人工智能的目標發生變化,人工智能快速換代,即將進入2.0時代。而人工智能2.0已經萌芽,出現大數據、群體智能、人機融合增強智能、跨媒體智能、自主智能等多個技術端倪。在國家規劃的指導下,中國的很多部門、很多地區和很多企業都在制定自身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相信中國的人工智能技術和產業一定能夠促進我們的經濟和社會走向一個高質量、高水平的快速發展期。
德國國家科學工程院院士奧泰因·赫爾佐格:
人工智能可以顛覆商業模式
人工智能的方法,包括信息物理系統,以及物聯網,它能夠推動制造以及物流流程在各個方面實現數字化,還可以顛覆商業模式,融入全球的工業網絡,還可以使用全球服務平臺,并且可以依托開放可持續的生態系統,這意味著我們可以加快數字化、智能制造、智能物流、智能服務以及智能商業模式的流程。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盧超群:
率先提出異質整合系統
推動半導體發展的主要因素是異質整合技術,我們在此方面研究已進行了60年之久。比如在一塊地上我們可以建一座摩天大樓,現在我們利用這個技術在設備上建摩天大樓,里面是有很多模塊,每一個模塊都是互相集成的,而且都是有著不同的功能。隨著半導體技術的發展,尤其是納米級半導體技術的發展,異質整合技術將會給人類生活帶來超越摩爾定律的巨大影響和推動力。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執行委員費爾南德斯教授:
從大數據到生產力
人類和機器,使用人機互動或人機界面是AI的兩個維度。人工智能已經從“協助智能”的1.0時代進入“增強智能”“自動智能”的2.0時代。我們為什么要采用AI?當講到AI崛起的時候,更多是人類、機器、決策等抽象概念的擴散、普及和應用,“在未來它們就會變成非常具體的場景”。
韓國國家工程院制造業創新特別委員會主席朱榮涉博士:
一個國家的力量難以推動第四次工業革命
第四次工業革命對于企業主要的影響是技術創新帶來的商業模式的創新——大規模化的生產以及消費,向定制化轉變。我們可以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人等制造的創新,以適應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浪潮。單憑一個國家的力量很難推動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發展,因此需要各國政府在研發、人力資源開發、商業拓展等建立生態系統方面進行進一步的合作。
對話
專家眾論人工智能發展認為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以人工智能為驅動的,包括3D打印、機器人、物聯網、虛擬現實等技術,是會顛覆很多制造行業,對很多行業洗牌,還是僅是一個新技術、一個新產品?”29日下午,分論壇之人工智能國際產業融合創新交流會上,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生導師王田苗一拋出此問題,立刻得到與會嘉賓的熱烈響應。
大規模替代還需要時間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盧超群以半導體10納米到半導體7納米的生產為例,說明機器學習正在改變半導體制造行業。他說:“有人問我,2030年半導體行業在干什么,我回答:生產半導體的工廠里已經沒有員工,所有員工都在一個房間里盯著大屏幕檢測生產情況。”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科大訊飛研究院副院長王士進解釋道,很多事情是原來人力不可達,比如危險行業的操作,但AI以及相關技術成熟后能夠實現。
他指出,目前機器更多的是在某一個垂直和單獨細節的場景里,去把原來人做的事情的一部分固化下來,它不能圍繞變化以及目標去提供完整解決方案。所以機器如果不能解決類似的泛化性,將來大規模的替代和使用,有可能在一些場景里面逐漸地使用,但大規模替代還需要一段時間。
能否在適合的點切入是關鍵
人工智能應用的難點在哪?“AI能夠填補很多市場上的空白,這就意味著AI能夠創造新的市場,對于中小企業而言,面臨機遇的同時也面臨挑戰。”英國工藝創新中心—醫療光子研發中心主任ArunHarish表示,從全球的視角來看,如果創造一個新市場,中小企業面臨著新市場規模、融資的挑戰,而大企業,其生產方式要實現從大規模生產到定制化、個性化生產的轉換,也是很難進行的。
王士進則用了“相信”“節奏”“融合”三個詞來表述他對人工智能應用的思考。“很多成功首先取決于相信,其次在于對技術的判斷,能否在適合的點切入,且產生好的商業模式,這個節奏非常關鍵。”他說,看過很多行業的例子后發現,做人工智能的人和行業的人都很愿意去改變,可兩者間有很大的代溝,從事技術的人不知道行業痛點,行業的人不知道技術的坑在什么地方,假如兩者沒有很好的融合心態,最后結果也不是特別好。
現場
中關村人工智能“黑科技”亮相佛山
“它是‘純國產’協作機器人,從操作系統到應用軟件,從控制器到核心零部件,都是我們獨立自主研發的。”遨博智能機器人項目負責人在臺上推薦自己的“愛將”,他說,遨博智能機器人安全可靠、自主可控,特別適用于國防、軍工等裝備自動化生產。“此次到佛山來對接,在于看好佛山產業發展的大環境,以及佛山完善的產業鏈。”
除了遨博智能機器人外,虛擬現實與建模仿真智造、雙足大仿生機器人、人工智能計算能力、類腦智能開放平臺等多個高精尖人工智能項目,30日下午在大會展演現場一亮相,就吸引了全場的目光。31日,在另一場港澳臺人工智能項目展演上,AR智能學習沙盤、surfwheel陸地沖浪板等項目同樣賺足了眼球。
中關村人工智能創新創業服務平臺是本次項目展演對接會的組織方之一。中關村人工智能創新創業服務平臺總經理蒙洋表示,中關村人工智能創新創業服務平臺立足于人工智能產業,以AI人才教育培訓為切入點,以科技成果轉化為方向,營造創新創業氛圍與引導科技產業發展;致力于打造成人工智能領域科技成果產業化的轉化空間,形成“科技+產業+資本+服務”的多元化孵化平臺,線上線下互動形成一體化的人工智能產業集聚區。
“作為國內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載體之一,我們通過對接中關村人工智能技術、人才、項目等高端資源,促進中關村高精尖企業和技術對接佛山產業,并助推項目落地。”中國發明成果轉化研究院院長錢為強說,中國制造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產業結構重復、研發能力薄弱、傳統企業轉型升級等問題。對接活動旨在推進國際尖端人工智能科技理念與中國企業在工業智能化與自動化升級、生產制造等多個方面進行合作交流,并探尋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和落地。
本次展演活動吸引了近百家佛山本地人工智能、先進制造及相關產業企業參與,有多家投資機構和企業家對展演上的相關項目表達了強烈的投資和產業落地的合作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