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具身智能機器人,正從汽車廠涌入要求更嚴苛的半導體顯示產線。
9月11日,南都灣財社記者獲悉,智平方(深圳)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智平方”)與面板巨頭惠科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惠科”)旗下全資子公司深圳慧智物聯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在深圳共同宣布,雙方達成全面戰略合作。根據協議,未來三年,將有超過1000臺搭載智平方具身大模型的機器人在惠科全球生產基地“上崗”。記者了解到,此舉是具身智能首次大規模進入半導體顯示產業。不過,智平方和惠科方面均未透露具體的訂單金額。
有望成全球具身智能領域
最大單筆訂單
業內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機器人行業采購慣例一般為階梯式定價,訂單量越大價格越實惠。參考行業內其他批量機器人訂單的定價,據公開資料,特斯拉Optimus成本價約為6萬美元(約合人民幣43.4萬),優必選機器人單機約為售價50萬-60萬元。
綜合行業水平,按照每臺約50萬元估算,前述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智平方與惠科這筆1000臺訂單的總金額,或達近5億人民幣,有望刷新此前行業內的紀錄,成為全球具身智能領域的最大單筆訂單。
智平方方面向記者表示,此次合作將以產線上復雜的PCB(印刷電路板)操作為首個示范場景,逐步覆蓋從倉儲物流、上下物料、零部件裝配到質檢測試等全流程。
與汽車制造總裝環節相似,半導體顯示產業的許多柔性生產環節,一直是自動化改造的“硬骨頭”。“傳統自動化設備依賴預設程序,難以應對多型號混線生產和復雜多變的現場環境,”一位行業分析師告訴記者,“這正是大模型驅動的具身智能機器人的機會所在。”
據介紹,智平方自研的GOVLA具身大模型,能夠實現機器人全身協同控制,讓機器人不再局限于固定工位,而是在產線間靈活移動并執行長流程任務。其輪式雙臂的類人形態,也無需對現有產線進行大規模改造,實現了從“人適應機器”到“機器適應人”的轉變。
此外,除了PCB操作環節,機器人還將在OLED真空貼合、耗材管理與尾料回收等多場景發揮作用。例如在真空貼合中精準控制吸附力,避免材料褶皺,顯著提升工藝一致性。
機器人企業加速“進廠打工”
大模型“越用越聰明”
在智平方之前,深圳的機器人企業已在加速“進廠打工”。優必選的Walker S系列已進入汽車、物流等工廠實訓;宇樹科技、智元機器人等也先后拿下大單,行業商業化進程明顯提速。
而機器人爭相進廠的更深層原因在于,真實的工廠正是“喂養”大模型最好的訓練場。
“人形機器人要成為真正的‘打工人’,數據是必須跨過的門檻,”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誰擁有最多的工業領域生產數據,誰就可能在接下來的競爭中占據優勢。”
跟客戶共同開發,用場景換數據,已成為行業共識。智平方方面強調,通過在惠科產線的持續運行,將構建起驅動技術進化的“數據閉環”飛輪。機器人在執行任務中積累的海量真實數據,將直接反哺大模型迭代,形成“越用越聰明”的效應。
對于如何從零構建數據優勢,智平方創始人兼CEO郭彥東曾提出其“正反金字塔”數據觀:在產業冷啟動階段,依靠互聯網與仿真數據構建“正金字塔”;當機器人大規模部署后,海量的真實場景數據將成為最有價值的資產,形成“倒金字塔”結構,最終實現迭代閉環。
對于未來的商業化路徑,郭彥東表示,智平方的思路是效仿智能汽車的發展,從半結構化場景起步,逐步走向非結構化場景。他認為,當前最具商業價值的兩大領域,一是高端制造中的柔性場景,二是公共服務中的多樣化場景。在他看來,“真實的勞動創造了碳基人類,真實的服務也將創造硅基人類”,唯有在真實的勞動場景中持續淬煉,通用智能機器人才能最終成長為一個人人可用的智能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