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行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隨著我國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轉型升級刻不容緩。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成為改造傳統產業、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減員增效,緩解招工難的有效途徑,由此也拉開了我國“機器換人”的大幕。
計劃成效顯著行業積極響應
浙江省是率先推行“機器換人”計劃的省份,2013年年初,浙江政府推出全面實施“騰籠換鳥、機器換人、空間換地、電商換城市”的“四換”工程,開辟了經濟發展的新格局。據浙江省經信委介紹,項目啟動一年多來,取得了巨大成效。首先,降低了用工及生產經營成本。其次,提高了勞動生產的效率。再次,提升了產品質量。最后,減少了能源消耗。
紡織行業在此次機器換人中占據了重要地位。今年1—9月,全區661只技改項目完成投資240.63億元。其中紡織項目投資數153.42億元,占63%。
提升空間巨大實施阻力重重
紡紗工藝流程復雜多變,僅從棉花到成紗就要經過清、梳、并、粗、細等多道工序。連續化和智能化成為企業發展的不斷要求,目前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紡織企業作為傳統行業在智能化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機器換人在替代人工提高生產率方面有不可比擬的優勢,但是對于廣大紡織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而言,仍然有很多困難。成本高、融資困難,成機器換人的最大攔路虎。
調查顯示,約有71.1%的企業認為,當前開展“機器換人”面臨的首要問題是成本太高。
鑒于此,浙江理工大學機械學院院長胡旭東認為,紡織企業要因地制宜,不一定要一步到位。“機器換人”其實可大可小,一般來說,整條生產線改造,投資比較大,適合大企業實施,但是小企業也可以通過其中某個單元設備的自動化改造,達到機器換人的目的。
挑戰機遇并存技術服務并重
紡機企業面臨已經到來的機器換人熱潮,有機遇也有很多挑戰。胡旭東說,目前紡機處于比較低迷的狀態,機器換人對一些企業也許是一個機會,通過對設備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的提升,能夠解決紡織行業招工難的困境,可以在目前的低迷狀態中走出一條路。但是設備數字化、智能化的提升,難度更大,它不像過去的技術改造,可以仿造、或者委托試制就可以完成,它需要企業更多借助高校和自動化設備研究單位共同合作,從工藝流程到整體生產過程進行全面整合,所以挑戰性更大。
面對這樣的情況,紡機企業又該做哪些準備呢?第一,不斷創新,實施差別化戰略。第二,強化服務意識。第三,加強技術聯盟。第四,增強知識產權保護意識。
更多資訊請關注紡織機械頻道
























網站客服
粵公網安備 4403040200094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