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的股價在盤前交易中飆升超30%——這種權力逆轉在三年前英特爾主導半導體行業時幾乎不可想象。
英特爾將為英偉達的AI基礎設施設計定制x86處理器,并開發“x86 RTX SoC”,將Intel CPU核心與Nvidia RTX GPU芯片相結合,面向消費級PC。
這兩類產品都將采用Nvidia的NVLink技術實現CPU與GPU的通信,相比當前的PCIe設計,這種耦合更加緊密。如果一切如預期,吞吐量和延遲將大幅改善。這就是賭注所在。
關鍵的是,Nvidia并未承諾將芯片制造交給Intel。共同設計?可以。共同制造?暫時沒有。這個保留條款很重要。
控制權問題
股權結構透露了線索:英偉達以23.28美元/股的價格入股,緊隨8月美國政府以20.47美元/股和軟銀以23美元/股的投資。這三筆投資為英特爾帶來了約160億美元的新資金,為其多年工藝技術和封裝投資提供了喘息空間,避免了債務累積。這是一條生命線。
對英偉達而言,50億美元僅占其市值約2%。回報是戰略選擇權:獲得為NVLink系統和客戶端PC定制的x86芯片,而無需承擔代工風險或進度延誤的壓力。成本低廉的保險。
英偉達的算盤
定制英特爾CPU與NVLink系統的結合可減少瓶頸,提升GPU集群相較于競爭對手的差異化競爭力。x86 RTX SoC還能讓Nvidia進軍輕薄游戲筆記本市場,解決獨立GPU在功耗和散熱上的限制。風險小,潛在收益大。
英特爾的邏輯
除了資金,這份合作是來自行業領軍者的認可。英特爾的歷史優勢是為大客戶定制Xeon處理器;將這一優勢轉向英偉達順理成章。這也向客戶和華盛頓傳遞信號:即便在重建制造信譽的過程中,英特爾在設計、封裝和先進互連技術上仍居核心地位。
簡言之:雙方各取所需。
競爭影響
AMD首當其沖。在數據中心,Intel-Nvidia的NVLink CPU將鞏固英偉達加速器帝國的護城河,削弱AMD主推的CPU-GPU一體化平臺優勢。在PC市場,Intel的x86 RTX芯片將擠壓AMD在游戲筆記本APU領域的灘頭陣地。AMD面臨雙線壓力。
對臺積電(TSMC)而言,短期無憂,但長期存在風險。如果英特爾的工藝節點和先進封裝技術迎頭趕上,部分英偉達相關訂單可能轉向英特爾。但這只是個假設。目前,制造仍是臺積電的天下。
先例與教訓
這不是首次嘗試融合芯片。2017年,英特爾的Kaby Lake-G將其CPU與AMD Radeon顯卡封裝在一起。理念雖好,執行不力。驅動職責不清,更新滯后,產品線早夭。
如今情況有所不同。英偉達將掌控GPU驅動,NVLink提供比PCIe更緊密、低延遲的耦合。架構更清晰,激勵機制亦然。
地緣政治背景美國政府持有英特爾 9.9%的股份并非慈善之舉。美國希望建立穩健的本土尖端計算能力,并確保英特爾的地位。英偉達的合作契合這一目標,同時保護了其供應鏈靈活性。政治與商業很少如此契合。這里是個例外。
然而,該交易明顯回避了將Intel Foundry作為英偉達芯片的近期代工選擇。這種克制迫使英特爾繼續證明其18A及未來工藝的可擴展性。結果勝于聲明。
執行仍是變數
緊密的CPU-GPU耦合需要定制硅片、連貫的內存語義、協調的固件和不懈的熱管理。失敗的可能性很多。過去行業嘗試將桌面級性能塞進筆記本框架,常常受限于散熱、帶寬或驅動脆弱性。現實很殘酷。
英偉達自身的CPU路線圖讓局面更復雜。Grace及其后續產品主推ARM架構,針對特定工作負載,表明英偉達在不同用例中采取異構路徑。與英特爾的合作像是補充:在生態和軟件慣性至關重要的市場,x86是分支選擇。
制造是刻意留白的領域。英特爾部分芯片自產,部分外包給臺積電;英偉達目前依賴臺積電。定制的英偉達品牌x86 CPU可能落在這兩者之間,取決于時間和良率,而非單純戰略。我們只有在產品上市日期明確時才會知道答案。
風向意義
這筆交易標志著行業趨勢:通用CPU讓位于緊密集成的加速器優先系統。價值向掌控整個堆棧——硅片、互連、軟件、系統——的公司集中。英偉達穩坐金字塔頂端。連英特爾如今也需要它的“加持”才能重返某些市場。
對客戶而言,賣點簡單:每機架單位更高性能、更少粘合邏輯、更低瓶頸。鎖定風險同樣明顯:NVLink不是開放標準。一旦選擇了這套堆棧,切換成本將飆升。
最后總結
英偉達正式確立了“王者”地位:連英特爾——曾經的行業霸主——如今也需借助英偉達的生態在AI相關市場保持競爭力。系統架構永久傾斜:以NVLink為核心的CPU-GPU封裝標志著向緊密耦合、加速器優先設計的持久轉變,遠離基于PCIe拼接的通用系統。
                    
                    
                    
                            
                            
                            




















                        
                    
                        
                        

網站客服
 粵公網安備 4403040200094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