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正面臨轉型,從勞動密集型向智能制造轉變,這催熱了國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
中國已經成為全球購買工業機器人最多的國家。不過,與中國龐大的制造業基礎相比,中國工業機器人利用水平仍然很低。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的統計,每萬名制造業工人的機器人保有量,韓國396個,日本332個,德國273個,世界平均水平58個,而中國只有23個。
機器人價格必須大幅下降,否則無法推廣。隨著工業機器人均價每年下降4%,以及勞動力成本上升,從2004年至2013年,人員年均工資漲幅15%,這使機器人自動化投資回報期(投入成本/年收益)呈下降趨勢,2010年要6年,預計2015年縮短到2.4年左右。
據《經濟學人》雜志的報道,2013年中國市場共銷售工業機器人36500臺,中國已經超過日本,成為年購買工業機器人數量最多的國家,“工廠的業主們現在更傾向于使用便于管理的機器人”。今年前三季,國內機器人的銷量繼續保持高速增長。2014年1~9月,國內工業機器人銷量3.36萬臺,同比增長32.5%,預計今年將達到4.5萬臺。即使如此,國內機器人市場的空間仍然巨大。中國2015年智能制造裝備業產值10000億元,未來五年增長三倍,2020年將達30000億元。
目前低端行業的高端應用,是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拓展的“瓶頸”。衛浴五金行業的打磨拋光,機器人要求防塵、防水、防爆,復雜程度遠大于普通的焊接機器人;與此同時,這個行業原來的生產方式非常落后,市場空間非常大,但對價格極其敏感。
珠三角地區發展機器人面臨的問題,主要在于中小企業。珠江三角洲勞動密集型企業比例大,采用機器人技術,實現少人化、無人化需求日益強烈;但“短、平、快”的低成本運行模式,令長期投入的意愿比較弱。目前,已出現了一批成功轉型升級的企業,如廣汽集團集成138臺機器人構建汽車零部件焊接生產線。從傳統的生產模式向現代化生產模式轉化,會出現自動化、機器人與人工作業的“混合生產線”,這增加了機器人自動化方案的復雜性,并相對增加了投資成本。
企業通常要求自動化設備替代的工人成本能夠在2~3年內收回,實際自動化生產線和設備的壽命一般在5~8年,或者更長。管理者需要建立新的理念,以適應形勢的發展。
國產工業機器人的突破口是經濟型機器人。汽車行業中精度要求非常高的機器人,國內企業短期內不可能與國外企業競爭。
中國機器人市場的需求突然爆發,是餡餅還是陷阱?市場發展太快,把國外的巨頭全都吸引過來了,留給本土企業慢慢成長的時間變短了。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但本土汽車業卻沒有真正崛起,機器人行業要避免重蹈汽車業的覆轍。
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統計,2013年外資企業在中國銷售工業機器人總量超過27000臺,較上年增長20%;據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統計,2013年國內企業在中國銷售工業機器人總量超過9500臺,較2012年增長65.5%。
目前,在資本市場的熱捧和各地政府扶持政策的推動下,國內機器人行業不斷升溫,全國已有30多個機器人產業園,A股市場已有40多家機器人概念的上市公司。一些企業什么都想做,從機器人本體、零部件到系統集成方案。面對跨國巨頭的競爭,國內企業“先在一個細分領域切下去”。
中國機器人零部件企業,產品還不夠成熟,市場接受度低;機器人本體企業,出貨量小,未實現盈利,靠主業哺養;系統集成商,大部分實現盈利,但企業規模偏小;終端用戶,偏向外資品牌,要求多樣性,價格敏感。
中國機器人市場已成為全球競奪焦點,ABB、庫卡等國際“四大家族”并沒有在中國站穩腳跟,服務保障上還沒跟上,這給本土機器人企業很大的空間,國產化零部件是國產機器人發展的基礎,整合是國產機器人快速發展的最佳途徑,占領市場是最佳競爭策略。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