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口稠密、土地稀缺的江蘇省,水域寬廣的魚塘眼下正成為光伏發電巨頭尋找的新目標。目前中電投集團、保利協鑫、阿特斯新能源等多家光伏發電企業已在江蘇實施“漁光互補”項目。
位于鹽城市建湖縣一片約1500畝魚塘之中的建湖光伏發電站是全國第一座“漁光互補”的項目,開發建設該項目的中電投集團江蘇公司和建湖雙湖水產品養殖公司與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結成科技聯姻,合作建設中電投建湖光伏電站“漁光互補”漁業產業園。據悉,“水下養魚、水上發電”的建湖光伏發電站2013年完成發電量3819.808萬千瓦時,實現銷售收入4260.8萬元;今年截至3月底完成發電量1092.4萬千瓦時,已經實現銷售收入1173.3萬元。在水下,則大量投放養殖由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挑選的喜陰、適合“漁光互補”養殖的沙塘鱧、蟹、青蝦、鱖魚及四大家魚等主要養殖品種。
江蘇是中國電力負荷第二大省份,光伏發電在我省充足的用電需求下沒有內陸省份光伏發電“棄光”的煩惱,但江蘇發展光伏最大的問題就是土地相對不足。目前,魚塘光伏開發的有利前景,使諸多光伏發電企業紛紛效仿。在寶應、高郵、興化等水域面積較大的地區,魚塘水面也已經成為光伏發電企業爭奪的資源。據介紹,保利協鑫、振發與易事特共建的國內最大的“漁光互補”項目一期工程此前也已在寶應射陽湖實現并網發電,預計年發電量可達3500萬千瓦時。
國內另一家光伏企業阿特斯新能源發展有限公司已經到阜寧縣進一步商洽“漁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光伏發電企業表示,“漁光互補”光伏發電這一新型模式能否進一步推廣還取決于國家對光伏配額的發放。國家能源局下達2014年光伏新增建設規模通知顯示,全年新增備案總規模14吉瓦,包括分布式8吉瓦、集中式地面電站6吉瓦。其中,地面電站配額大部分安排在西北地區,分布式配額主要投放于東部沿海發達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