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型制造業是指今天的制造業在其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如下三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一個產品參與的制造主體越來越多,由于主體的增多而帶來了主體與主體之間流程銜接的增多,由此必然帶來服務行為的增多。以往一個產品的制造,只有到了最終產品的時候才開始有消費者,才出現服務。而服務型制造業不同,一個產品制造的分工變細,參與一個產品制造的主體增多。每個環節,每個主體生產出的東西或者可能是最終產品,或者可能是中間產品,但不管怎樣,對于他們的下一家需求者來講,都必須提供優質服務,這種服務也包括產品的質量。對于產品提供者來講,他無論處在產品生產過程的何種環節上,他的下一家客戶都是他的消費者。這樣,只有優質的服務意識與服務水平,才能使企業得到更好的發展和生存。
第二種情況:制造行為當中服務性收益占比愈益增大。以往,制造企業生產的產品無論是中間產品,還是終端產品,只要售出或消費者使用了,此產品的生產制造行為就結束了。而產品售后服務行為的出現使得產品的制造責任行為延長,這種延長行為的重要性甚至超過了制造行為本身。此外,生產的產品出廠以后出現了另一種現象,更改變了以往制造性企業的行為模式,這種現象就是生產的產品不以出售形式與消費者、需求者、產品使用者建立關系,而是以租賃等形式與消費者、需求者、產品使用者建立起關系,而產品的維護、保養、出現問題等都由中間產品制造廠負責,中間產品制造廠賺取租賃費、服務費等。服務貫穿于生產制造的始終。當然,這種服務性的收入與服務業是沒有關系的,也絕不能歸入服務業范疇。
第三種情況:出現了沒有工廠的制造企業和沒有制造行為的工廠。這種情況主要是指制造類企業代工、外包等現象的出現。一些名牌產品的廠家大都開始去制造化,它們不再專注于生產,把制造部分交給代工廠完成,它們只保留研發、設計以及營銷網絡等核心內容,甚至研發、設計、營銷都外包出去了,這樣的行為中就會充滿服務,工廠服務化現象出現了。
工業化的發展,就是制造業不斷崛起和壯大的歷程。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物質基礎和產業主體,是支撐一個國家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的戰略性產業。當前,制造業發展正呈現出一系列新的特點和趨勢,尤其是在信息技術應用日益廣泛和深入的背景下,全球制造業正在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中國提出加快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這一融合的基礎是產業融合,產業融合的關鍵是制造業崛起,制造業崛起的標志是從“生產型制造”到“服務型制造”的轉變。
如今,生產型制造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小,而服務在制造過程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為適應重卡制造業產業鏈價值分布的變化,以陜汽為代表的重卡企業正在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
據了解,目前制造業發展正呈現出一系列新的特點和趨勢,尤其是在信息技術應用日益廣泛和深入的背景下,全球制造業正在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中國提出加快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這一融合的基礎是產業融合,產業融合的關鍵是制造業崛起,制造業崛起的標志是從生產型制造到服務型制造的轉變。
服務化是制造業發展的基本趨勢,推進中國制造業服務化發展是實現我國工業由大到強的突破口,是加快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重要內容,是建立現代產業體系的必由之路,對我國制造業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當前,要加快推進我國制造業服務化進程。
服務型制造是產業分工細化、專業化高度發展的結果,也得益于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和以客戶為主導的時代的來臨??萍妓降目焖偬岣哂绕涫切畔⒓夹g的迅猛發展,使得制造業和服務業的融合更為容易;客戶不僅希望購買到優質的產品,更希望獲得高水平的服務或整體解決方案。在這種背景下,“服務型制造”已成為全球制造業發展的一個基本趨勢。
與此同時,在信息化背景下,制造業和服務業之間的傳統界限正在快速消失,傳統制造業意味著有形產品的生產,但今天的消費者需要的則是將有形物和無形服務捆綁在一起的產品,要找到一種既不含服務活動也沒有植入任何服務關系的制成品已非常困難,制造業和服務業的概念在某種程度上正妨礙著我們正確理解當代經濟演進的趨勢。
在產業發展的大趨勢下,中國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實踐需要人們樹立制造與服務的融合發展觀。新型工業化道路不僅僅是工業的發展道路,新型工業化道路也不僅僅是產業發展的道路。在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的大背景下,對于制造業發展的問題的判斷、趨勢的分析、規律的把握,以及政策的出臺、規劃的制定,需要從產業融合的角度出發,全面系統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