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2011年核電行業大事記

時間:2011-12-21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福島核事故后,國務院常務會議“國四條”決定暫時“封凍”核電新項目審批,安全檢查和總結吸取福島經驗教訓成為整個核電行業最重要的工作。

  2011年的中國核電,在暫緩、審視、總結與期待中行至年關。

  福島核事故后,國務院常務會議“國四條”決定暫時“封凍”核電新項目審批,安全檢查和總結吸取福島經驗教訓成為整個核電行業最重要的工作。同時,編制中的《核安全規劃》和《核電發展中長期規劃》也給中國核電的未來帶來新的期待。

  在應對福島核事故的后續工作中,核輻射監測、核安全科普以及核安全交流緊跟核安全檢查展開。期間,我國在運核電機組增至14臺、在建27臺機組建設穩步推進;AP1000的消化吸收進程加快;核電裝備國產化獲一系列突破;四代核電快堆并網發電。此外,核電企業改革、融資加速以及“走出去”也是今年核電行業的幾個亮點。本文將對以上提及的重要事件做出梳理總結和評價,以記錄中國核電發展不平凡的一年。

  1

  NEWS·2011

  發展暫緩節奏全面審視核電

  福島核事故發生5天后,國務院常務會議做出決定:全面評估我國核設施、排查安全隱患;對在運及在建核電站進行全面嚴格的安全檢查、用最先進的標準對所有在建核電站進行安全評估;嚴格審批新上核電項目,抓緊編制核安全規劃,調整完善核電發展中長期規劃,核安全規劃批準前,暫停審批核電項目包括開展前期工作的項目。

  4月中下旬至5月底,由國家能源局、國家核安全局、中國地震局牽頭的全國核安全大檢查工作從大亞灣核電站開始對運行的核電站進行檢查;6月底到8月上旬,檢查組對在建核電站進行檢查。同時,國家環保部、國家海洋局也展開了對我國大氣、地面及海洋環境的核輻射監測工作。

  此外,由核電企業、各級政府、媒體及相關機構等組織展開的核安全科普活動也在全國范圍內拉開,公眾對核安全有了更全面、更客觀的認識。

  點評:

  福島核事故雖暫時放緩了中國核電發展的步伐,但也給核電行業帶來了思考:放緩節奏是為了走得更遠。

  中國核電三十多年來在建設、運營、管理等方面進步巨大,但進步不代表不存在問題,不代表已經足夠完善。福島核事故讓全球重新審視核安全,也給了中國核電警示,即必須不斷改進技術、提高安全水平、消除一切安全隱患,確保我國核電站的安全性,并在此基礎上實現高效發展。

  除了核電本身的安全性,此次事故也讓我國核輻射監測經歷了一場“實戰”,雖然事故沒有對我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但“練兵”為核輻射監測積累了寶貴經驗。其次,我國公眾的核安全素養接受了“考驗”,“搶鹽潮”直接說明了公眾對核安全基本知識的匱乏,也表明我國在核科普領域工作的長期缺位,所以反省之余更要“補課。”

  福島核事故只是個門檻,跳過這個門檻,中國核電理智、清醒的思維正在確立。犧牲一個“休整期”來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用短暫的等待換來健康有序的發展,這是中國核電重啟必須做的準備。

  2

  NEWS·2011

  新增在運機組

  自主化結碩果

  8月7日,大亞灣核電基地嶺澳核電站二期2號機組比計劃提前八天正式投入商業運行,這是“十二五”期間首臺建成投產的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至此,大亞灣核電基地在運核電機組數量增至六臺,成為目前我國最大的核電基地。

  此外,我國“十一五”期間首個開工建設的核電工程——秦山核電二期4號機組于11月25日一次成功并入華東電網,為商運奠定了基礎。

  點評:

  嶺澳二期核電站和秦山核電二期核電站在設計、制造、建造、運營、管理等方面實現了我國核電自主化的重大跨越,是我國核電發展三十年來自主化發展成果的集中體現。

  嶺澳二期的投運是總結,也是開始。從大亞灣核電站設備國產化率不足1%,嶺澳核電站一期整體國產化率達到30%,嶺澳核電站二期全面實現了“自主設計、自主制造、自主建設、自主運行”。作為我國“十五”期間唯一開工建設的自主化依托核電項目,嶺澳二期所采用的自主品牌核電技術CPR1000給中國核電自主化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證明了從技術引進到自主品牌核電技術的成熟。

  嶺澳二期的設備制造國產化率達到64%,反應堆壓力容器、蒸汽發生器、主泵等一批關鍵設備的自主化比例超過70%。以嶺澳二期為基礎,目前我國已全面形成百萬千瓦級核電設備國產化能力。

  嶺澳二期不但帶動了裝備制造業的技術升級,也真正樹立起了中國自主的核電品牌,為核電走出去打下了基礎。

  3

  NEWS·2011

  實驗快堆并網

  四代核能蓄勢

  7月21日,中國實驗快堆成功實現并網發電。7月23日,快堆產學研合作自主創新成果匯報會上,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匯報了中國實驗快堆自主創新成果和產學研結合的實踐經驗,提出了下一步快堆產業發展的思路。

  除了快堆,同屬四代核能系統的釷基熔鹽堆也進入了行業的視野。

  今年1月,“未來先進核裂變能——釷基熔鹽堆核能系統”項目正式啟動。9月,科技部組織召開釷基核能發展研討會,與會專家認為,我國開展釷基核能的探索性研究和基礎研究是必要的,并建議國家要從核能發展的總體規劃出發,統籌部署各種堆型的研發進度和支持力度。

  點評:

  作為國家“863”計劃重大項目,實驗快堆的并網,標志著列入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前沿技術的快堆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也標志著我國在占領核能技術制高點、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先進核能系統上跨出了重要一步,這一步同時促進了先進燃料循環體系的建立以及我國核電可持續發展。

  對釷基核能而言,一切剛剛開始。釷資源作為核燃料的優勢很明顯,也很有開發潛力。但是,目前在國家的核能發展規劃內,缺乏對釷資源的全面調查、摸底以及資源保護,缺乏對釷基核能的整體規劃,因此,一些實際問題亟待解決。

  鈉冷快堆、高溫氣冷堆、釷基熔鹽堆,是目前世界上確定的六種四代核能系統中的三種,也是未來先進核能利用的趨勢和方向。然而,這些堆真正實現商業化應用,實現產業化發展,還需要不斷自主創新,以蓄勢待發。

  4

  NEWS·2011

  技術交流頻繁

  安全合作加強

  福島核事故后,內地與香港、海峽兩岸、中日兩國及中日韓三國核安全領域的技術交流與合作輪番進行,尤以兩岸核電安全合作為看點。

  5月8日,“加強核電安全交流與合作”成為兩岸經貿文化論壇達成的19項共同建議之一;6月14日,海峽兩岸核電廠應急管理與技術研討會在南京召開;10月20日,海協會會長陳云林與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共同簽署《海峽兩岸核電安全合作協議》。

  除兩岸合作外,4月20日,“內地和香港核電安全技術交流會”在北京舉行;5月22日,第四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發表會議宣言,三國就核安全合作達成共識;6月27日,中日核電安全與技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行,兩國就福島核事故的經驗總結、核電站如何防范地震與海嘯等災害、核電站老化管理等問題進行了交流。

  點評:

  樹立全球視野的核安全意識、積極尋求交流合作、持續維護全球核安全,是福島核事故后世界核電界的共識。

  目前,海峽兩岸一衣帶水、唇齒相依,均有在運在建核電站。在此背景下,兩岸從保障人民福祉出發簽署《兩岸核電安全合作協議》,為提升兩岸核電安全水平、加強兩岸核電安全信息透明及促進兩岸核電安全經驗交流作出制度化、機制化安排,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此外,內地與香港之間的交流一方面增進了香港對內地核電安全監管體系、法規標準體系和核與輻射安全信息公開的了解,另一方面增強了港人對大亞灣核電站安全穩定運行的信心。

  中日韓三國作為世界核電復興的重要力量,相互之間建立核事故及早通報框架和專家交流,并在核事故時就大氣流動軌跡的分析和預測進行實時的信息交流,將對維護東北亞地區核安全發揮重要作用。

  5

  NEWS·2011

  核電標準擴容

  體系漸趨形成

  今年10月,能源行業核電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一屆二次會議通過了壓水堆核電廠標準體系項目表修訂稿。

  在2009年發布的核島標準體系表的基礎上,新修訂的體系表新增126項壓水堆核電廠三代非能動專用標準,涵蓋了通用和基礎、核電前期工作、工程設計、設備、建造、調試、運行、退役八個領域。

  此外,能源行業核電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將完善二代改進型核電廠標準體系、啟動三代壓水堆核電廠標準的編制工作、盡快建立核電標準關鍵指標驗證平臺、制定我國自己的核電標準以及加強重要標準的推廣使用等目標作為2012年年度標準化的重點工作。

  點評:

  對一個行業而言,沒有自己的標準,意味著沒有話語權,處處受人牽制,這也是中國核電行業多年來面臨的尷尬。

  我國不是核電技術的原創國,30多年來通過引進世界核電強國的技術,并完成消化吸收和再創新,逐漸打造和樹立起中國核電品牌。然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國沒能擺脫核電標準長期依靠國外的被動局面,這就像一個沉重的包袱,牽制著中國核電自主化發展的腳步。

  作為核電發展歷程中對技術和經驗的總結,隨著我國核電工程設計、建造和運行的不斷推進,核電標準化工作的重要性正變得突出和棘手,國內核電行業也在努力改變這一局面。可以說,此次新修訂的標準體系表,是一個開始,更是一份責任,不僅使我國在三代核電建設中不再重復二代核電長期沒有自己標準的尷尬局面,也給我國核電持續的自主創新帶來了動力。

  6

  NEWS·2011

  國產裝備發力

  自主制造提速

  今年伊始,我國核電裝備領域即新增幾項完全國產化關鍵設備,為核電設備國產化拉開大幕,其中包括:首套國產化率100%的百萬千瓦級核電站反應堆堆內構件、福清1號機組核反應堆壓力容器(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全球首臺EPR核電核島安注箱。

  下半年,國內首條、也是唯一一條以引進AP1000技術為基礎的核級鋯材生產線項目進行了鋯合金熔煉生產線試產。10月25日,首臺AP1000三門核電1號機組反應堆主冷卻劑管道完成發運。

  當二代核電設備加速國產化進程、三代核電設備取得突破之際,7月15日,財政部、工信部、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四部門聯合下發了《關于調整三代核電機組等重大技術裝備進口稅收政策的通知》,三代核電進口裝備也享受到了相關免稅政策。

  點評:

  “十一五”期間,我國核電事業獲得快速發展,“二代改進型”和“三代”核電項目在國內陸續開工建設,一個巨大的核電裝備市場隨之誕生。但是,與國外核電強國相比,我國核電技術水平和裝備制造能力相對落后,很多關鍵設備尤其是關鍵設備所需大型鑄鍛件無法自主制造,這成為制約我國核電事業快速發展的瓶頸。

  今年所取得的突破,為我國核電建設提供標準化、批量化、規模化的成套裝備打下良好的基礎,也相應提升了國內裝備制造企業的競爭力,為日后集成供貨能力做好準備。

  另外,政府對進口三代核電裝備免稅政策,是依托重大項目加快完成三代核電設備國產化的一項重要舉措。

  對于“十二五”期間核電裝備國產化目標,業內期望2015年前實現二代核電裝備制造完全自主化,掌握三代核電設計和制造技術。同時,核電主設備自主化生產能力可滿足國內建設部分和部分開拓國際市場需要,核電裝備國產化率達到85%以上。

  7

  NEWS·2011

  改革創新跨步

  資源整合配置

  1月19日,中國核工業建設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標志著準備了近三年的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核建”)主營業務整體重組改制工作順利完成。

  除了中核建重組,中核集團、中廣核集團及國家核電今年的改革也是亮點,中核集團先后成立中核會計服務中心、中核新能源公司、地質礦產事業部、核動力事業部;中廣核集團先后成立了中廣核節能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和核電運營事業部及工程事業部;國家核電與上海發電設備成套設計研究院聯合重組后,又成立了國核(北京)科學技術研究院。

  11月26日,國家核安全局向中核集團秦山核電基地頒發了新型運營管理模式下的運行許可證,中核核電有限公司將統一負責該基地9臺機組的運營管理。

 

  點評:

  整合優質資源,發揮最大效益,是今年幾個核電央企改革以及專業化運作的共同特點。

  中國核工業建設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一度被認為將打響核電相關企業整體上市的頭炮,因為對資本市場來說,核電股的投資拉動效應非常明顯,然而走出這一步仍要選擇合適的時機。此外,未來核電行業的發展是技術、管理、運營、安全等全方位綜合實力的比拼,如何打造完整產業鏈體系并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全面提升管理能力和全方位服務能力,是核電企業未來發展的趨勢。而中核、中廣核及國家核電的內部改革,正體現了組織機構優化、優質資源整合、做大做強、做好做專的思路。

  只有改革創新不止步,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才能不斷增強,整個核電產業的優質高效發展才能得到保障。

  8

  NEWS·2011

  海外尋鈾加速

  國內勘查深入

  今年3月初開始的中廣核鈾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廣鈾”)收購鈾礦企業KalahariMineralsPlc礦業公司事宜,一直拖至12月8日才有了結果,中廣鈾將通過與中非發展基金合資成立的TaurusMineralLimited以現金方式對Kalahari公司進行要約收購。此外,中廣鈾3月18日通過全資附屬公司中國鈾業成功與維奧控股及其附屬公司完成股份及可轉債的認購交割,拓展了鈾資源投資及貿易平臺。

  中核集團今年在海外鈾礦項目以及相關服務領域也收獲成果。3月3日,中核集團成立的我國首個核燃料專用保稅倉庫正式建立。3月17日,其首個鈾資源海外開發項目——尼日爾阿澤里克鈾礦項目正式啟動試生產。

  除了海外市場,國內鈾資源保障工作也相繼開展。3月,中廣鈾與廣西國土資源廳、廣西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聯合簽署《鈾資源勘查開發戰略合作協議》。年中,中廣核與國土資源部中央地質勘查基金管理中心簽署《鈾資源勘查合作框架協議》。

  點評:

  鈾資源是核電站的“糧食”,是保障我國核電產業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其市場格局深受核電發展變化的影響。作為世界在建核電規模最大的國家,我國企業在世界鈾資源市場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國外分析者認為,中國將是未來十年世界鈾市場的絕對主力和價格影響者。

  據了解,我國目前已探明的鈾資源儲量或者推斷的資源量在全球排名第十位,國內勘探開發近年獲得重大突破,北方地區已經落實了四個萬噸級大型-特大型鈾礦基地。在立足國內的基礎上,企業“走出去”參與海外開發和國際貿易也凸顯重要性,中廣核今年收購Kalahari即表明了其海外積極尋找鈾資源的戰略部署。

  從長遠看,國內企業唯有抓住目前的發展機遇,加快國內勘查、拓展國外市場,才能準確把握國際鈾資源市場的風向,以保證國內鈾資源供應和國家能源安全。

  9

  NEWS·2011

  企業融資提速

  市場信心修復

  從年初開始,核電企業融資動作不斷:中廣核先后發行了40億元、30億元一年期短期融資券、50億元5年期中期票據、掛牌轉讓了陽江核電41%股權;中核核電前后發行了兩次20億元5年期中票、與中國工商銀行簽訂核電融資租賃第一單。上述兩家企業的融資基本上用于核電項目建設、償還銀行貸款以及拓展相關的核電業務及資金流動需要。

  除了正常融資,今年核電資本市場因福島核事故的影響經歷了較大起伏。下半年伊始,一個上市子公司收購其控股股東全部核電資產股權的案例,為核電資本市場信心修復亮出了信號:中電投集團旗下上市公司上海電力擬收購控股股東中電投旗下上海禾曦能源投資有限公司全部股權,其中包括中電投所擁有的全部運營核電資產股權。

  點評:

  長期以來,我國核電開發主體基本上采取“以核養核,滾動發展”的發展方式,即依靠自身核電業務的盈利來獲取繼續發展的資金。而當下我國核電市場潛力巨大,核電建設規模的擴大需要更多資金投入,但巨大的投資需求與企業有限的資金之間存在矛盾,因此如何較快較好地融資成為擺在企業面前的現實問題。在產業基金、股票、債券、融資租賃等融資方式中,業界一致認為唯有盡快推動我國核電企業上市才是解決核電企業資金缺口問題的最佳方式。

  此外,福島核事故雖然在短期內造成了國內對核電信心的下挫,但長遠來看,核電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避不開的選項。然而,中國核電產業的發展階段決定了核電企業上市數量和上市資產均處于較小規模,資本市場核電股也呈現出單一的境況,如果能有更多的核電運營資產上市,相信核電板塊的吸引力會更大。而如何打破管理體制、決策機制和法律體系等阻礙核電上市的因素,是擺在整個核電行業面前的現實問題。

  10

  NEWS·2011

  分享AP1000

  消化吸收加快

  3月11日,國家核電與中核集團、中廣核集團及國家核電所屬的8家技術使用單位簽署了首批AP1000三代核電技術分許可協議,邁開了將AP1000技術規范、有序地分許可給更多國內企業的第一步。

  4月26日,國家核電又與中國一重、中國二重、東方電氣集團、哈電集團、上海電氣、中船重工、沈鼓集團等10家裝備制造集團所屬22家指定用戶簽署了AP1000三代核電技術分許可協議,標志著國內骨干裝備制造企業可進行AP1000主泵、反應堆壓力容器、蒸發器、爆破閥等核島關鍵設備的設計和制造。

  點評:

  引進AP1000三代核電技術,統一技術路線,實現核電自主化發展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上述相關技術分許可協議的簽署,表明我國三大核電集團將共同推動AP1000三代核電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研發、應用、推廣和自主創新。

  AP1000三代核電技術在國內的“分享”也將提升我國工程設計、管理和核電裝備制造企業的技術能力和水平,為我國后續三代核電項目的批量化建設奠定基礎,也為大型先進壓水堆重大專項研發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更重要的是,這將提高我國核電自主化能力、早日實現我國三代核電技術的自主化,推動我國核電事業安全高效發展。

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傳動網(www.cdcst56.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