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動車事故主因管理不善 并非信號故障所致

時間:2011-11-21

來源:中國傳動網

導語:動車事故分析:技術層面的動車事故調查報告已經于9月底完成并遞交,調查結果顛覆了此前認為信號技術存在缺陷導致事故的說法,并提出組織和管理不善是動車事故形成的主因。

距離溫州動車事故發生已經120天,也是動車事故調查報告遞交的截止日期。技術層面的動車事故調查報告已經于9月底完成并遞交,調查結果顛覆了此前認為信號技術存在缺陷導致事故的說法,并提出組織和管理不善是動車事故形成的主因。

動車事故現場

“經過調查和實驗,動車信號技術和設備可以說沒有問題,最大的問題是人員和管理的問題。”

“同樣的設備在別的地方也在用,都沒有出現故障。他們整個管理體制和觀念都有問題。”

“當時7分鐘雷擊了100多次,這是一個方面,但組織管理問題是主要問題。設備平時沒有好好保養,在雷擊之后出現了故障。”

永不醒來的動車

技術報告9月底已遞交

根據2007年頒布的國務院493號令《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規定,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傷(包括急性工業中毒),或者1億元以上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為特別重大事故。按照特別重大事故調查程序,事故調查組應當自事故發生之日起60日內提交事故調查報告;特殊情況下,提交事故調查報告的期限可以適當延長,但延長的期限最長不超過60日。也就是說,從7月23日至昨天,已滿調查報告需要提交的120日之期。

溫州動車事故調查專家組副組長王夢恕昨日透露,由專家組負責撰寫的技術層面的動車事故調查報告已經于9月底完成并遞交,動車調查報告余下的責任認定問題和處罰問題均由相關部門研究后給出處理意見,國務院批復后會發布。

根據國務院493號令,特別重大事故中,負責調查的人民政府在收到調查報告后30日內作出批復,特殊情況下可以適當延長,但延長時間不超過30天。

組織管理不善是主因

據專家組副組長王夢恕介紹,調查報告中事故的主要原因將此前的對設備和技術問題的質疑扭轉了,組織管理不善將成為動車事故的主要原因。

“經過調查和實驗,動車信號技術和設備可以說沒有問題,最大的問題是人員和管理的問題。”王夢恕強調,當地管理部門沒有將設備進行很好的管理和使用,造成設備損壞出現故障,加上故障后人工操作不當,釀成了最后的慘劇。

調查過程

現場實車模擬再現事故經過

7·23甬溫線動車事故發生后,國務院及相關部門立即成立了事故調查組。事故調查組下設技術組、管理組、綜合組,同時聘請了國內權威專家組成專家組。

據動車事故調查組專家組成員介紹,事故發生后,調查組立即對事故車輛殘骸等有關物證、數據資料進行了封存和保護,同時調取解讀分析了事故前后的錄音資料以及機車綜合無線通信設備等裝置、儀器、設備的全部信息。

為了能夠更詳盡更客觀地掌握事發時的數據,調查組還通過搭建數據平臺再現了7月23日甬溫線設備發生故障時的狀況,還在甬溫線永嘉站至溫州南站間進行了事故現場實車模擬再現試驗。

對話·動車事故調查專家組副組長王夢恕

“整個管理體制和觀念都有問題”

京華時報:根據國務院493號令相關規定推算,動車事故調查報告遞交的截止日期是11月20日,目前這份報告進展到什么程度了?

王夢恕:我們負責的技術層面的動車事故調查報告早就完成了,剩下的都是國務院來管的。

京華時報:是什么時候遞交的?

王夢恕:大概9月份就已經遞交了。由于這個報告除了技術上的調查意見,還牽扯到一些處理意見,有責任和處罰的問題,所以現在還沒出來。

京華時報:網上一直在說,動車事故主要是信號系統失靈釀成了最后的悲劇,那么專家組給出的技術層面的調查報告中,動車事故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王夢恕:原來一直說事故是技術問題,但現在不是技術問題,而是組織管理問題。設備壞掉了,人工操作也出現了問題,這些都不是技術的問題。現在調子已經改變了,改變以后就要再去查這些問題(組織管理和人員方面)了。

京華時報:您說的組織管理問題具體是什么?

王夢恕:當地管理部門的問題,那么好的設備交給他們沒有好好管理和使用,造成設備壞掉了。設備壞了之后,人工操作也出現問題。同樣的設備在別的地方也在用,都沒有出現故障。他們整個管理體制和觀念都有問題。

京華時報:之前有一種說法是雷擊引發了這次事故,您怎么看這個問題?

王夢恕:當時7分鐘雷擊了100多次,歷史上是沒有的,這是一個方面。但組織管理問題是主要問題。設備平時沒有好好保養,在雷擊之后出現了故障。

京華時報:7分鐘雷擊100多次的狀況在設計時沒有考慮到嗎?

王夢恕:這么大雷擊量是平時模擬時沒有預計到的特殊情況,歷史上是沒有出現過的。

京華時報:事故發生后,針對防雷擊技術,將會對設備有哪些改進和技術上的提高?

王夢恕:包含的內容很多。這個因素要考慮,也要改進,但目前還在研究。

京華時報:從技術角度出發,那么大的雷擊量可以通過改進而應對嗎?

王夢恕:那么大的雷擊量我要讓它擊不壞當然可以了,但技術成本的投入太大也需要考慮,畢竟這是個別現象。就像地震9級來了,那北京修房子我們是按照9級修還是按8級(抗震標準)來修?這個問題是需要研究的問題。

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傳動網(www.cdcst56.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