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行業內的設計賽事不斷涌現,面對著創意與激情,無論是組織方還是參賽者,大家都逐步找到了“創意要向產業化轉變”的共識,創意只有在產業中“著陸”,才能實現其真正的價值。于是,我們看到了面料設計比賽中將作品轉化為實物,甚至設計成服裝;而服裝、家紡設計的比賽也向上游面料要靈感,或是扎根于某一紡織產業聚集地,并嘗試融入到當地的紡織產業鏈中去。
這是行業面對創意大賽的運作手段。在產業化這一最終標準的評判下,讓創意集中迸發的方法有很多種,不僅僅是設計大賽,還包括各種形式的產學研對接。
平心而論,當前我們可以感受到創意在行業內價值的提升,也可以感受到來自各方的努力,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們少了些痛快淋漓的感覺。一句話應該可以比較準確地概括現階段大家的感受,“更多的是創意的新鮮感,而非創意的成熟度”。
在剛剛過去的北京面輔料博覽會上,廣東健業紡織有限公司的展臺周圍,擺滿了設計感強烈的時裝。筆者了解到,這些模特身上的服裝,是廣東省工業大學服裝設計學院30名學生的設計作品,面料統一由健業紡織提供贊助。企業的負責人談到,健業紡織不僅提供了服裝的面料,同時公司的設計師還與學生們進行了設計理念的溝通交流。
當然,接受這場考驗的不僅僅是初出茅廬的學生,還包括有心成就這次展出的健業紡織。如果不提高評判標準,那么,在這次對接中雙方各取所需,也可以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但如果深挖這一事例,我們可以找到各類創意對接中共同存在的硬傷,那就是對創意的搖旗吶喊夠大力,但對創意的保護意識卻不夠。
也就是說,在創意向產業化的轉變過程中,大家往往只是跨出了第一步,在讓人看得心跳加速、充滿期待的時候,往往又突然終止,很少能看到創意在產業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并最終通過 “自我繁殖”產生持續的價值。
這并不是急于求成。在探索創意如何扎穩于行業的時候,除了尋找方法,還要尋找創意的硬性保護手段,這是當前行業的薄弱環節,也是一個亟待突破的關鍵點。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孫瑞哲談到:“要讓行業認識到‘誰抄襲誰可恥,誰原創誰光榮’。”當然,他在倡導凈化行業創新環境的同時,也在強調加速健全創意保護機制的重要性。在當前,設計的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夠,尤其對花樣設計缺乏制度保護,造成自主創新的動能不足,直接限制了面料企業對創意研發的投入。要讓創意產生良性的循環和持續的價值,相關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必須跟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