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已寫入“十二五”規劃。作為重要的資源性產品,天然氣定價機制遲遲未出臺。在氣價問題上,決策部門有拖沓之嫌。
“天然氣定價很難,但定價機制越早出臺越好。我主張國家發改委應花主要精力制定價格規則,而非項目審批。如果再等三年,天然氣需求將超過1500億立方米。市場越來越大,終端消費群體越來越多,定價規則將會更復雜。”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石油(601857)天然氣集團公司原副總裁賈承造說。
加權平均定價較理想
《21世紀》:自2007年始,有關部門開始研究制定天然氣價格方案。至今,定價方案尚未出臺。目前,天然氣價格機制改革面臨怎樣的形勢?
賈承造:天然氣定價機制很復雜。世界各地氣價不同,定價機制必須考慮國外定價、油氣生產成本、社會承受能力等因素。國外采取熱值計價法,與油價掛鉤;國內則以量計價,與可替代能源的比價關系沒有理順。
國產天然氣微利,而進口氣虧損,這是氣價改革必須面對的問題。國家能源局統計,2010年國內進口管道氣44億立方米。中亞進口天然氣價高于國內天然氣一倍以上,進口天然氣處于虧損狀態。2010年進口天然氣虧損40~50億元。進口管道氣和LNG(液化天然氣)不斷增加,正倒逼國內氣價改革。
《21世紀》:“一氣一價”、“區域定價”等定價方案曾納入決策層討論范圍,即不同地區根據氣源不同,實行不同價格。這種思路是否可行?
賈承造:未來3-5年內國內天然氣管線將形成一張網,多氣源、多管線實現互聯。屆時,每個地方都有多種氣源,難以區分氣源地。不能人為以氣源、區域劃分價格,“一氣一價”、“區域定價”行不通。
《21世紀》:天然氣定價機制能否與成品油相似,全國采取“一刀切”的定價公式?
賈承造:可以制定一個總體定價方案,但必須考慮不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予以調整。
加權平均定價是比較理想的方法,其原則是上調國產氣價格,下調進口氣價。具體操作方法是,根據國產氣、進口氣、進口LNG的價格和用氣量,通過加權平均計算天然氣基礎價。
這一定價規則必須能反映氣源結構變化,當進口氣量增加時,氣價上調;反之下調。
國家可以直接管理天然氣基礎價,實行指導價或限價,對不同地區適當調整體現差異性。例如,貧困地區可適當調低氣價,廣東、云南等省份適當增收管輸費,環境污染地區可加收環境綜合治理費等。
天然氣消費缺少科學規劃
《21世紀》:下游燃氣企業多次呼吁國家建立民用天然氣與上游價格調整聯動機制,即當上游天然氣價格(上游出廠價格和管輸費)調整時,下游銷售價格同步上調。您如何看待這一訴求?
賈承造:天然氣零售企業利潤與銷售總額掛鉤。是否順價調整終端銷售價格,必須對零售企業成本進行分析。所有零售企業都能保證低風險經營,正如“種菜風險大,而賣菜風險較小”。
在實際運營過程中,天然氣零售企業從來不會輕易承受高批發價格。如果終端銷售價格不調整,批發價格則不會提高。上游天然氣價格的提高,在石油企業內部消化。
此外,燃氣市場缺少科學規劃,使天然氣消費處于無序增長狀態。在上游氣源沒有得到保證的前提下,大量增加下游用戶,且多為民用和公共事業用氣。一旦用氣量激增,便向上游企業集中要氣,發生“氣荒”。
天然氣上游生產企業和下游企業應建立季節調峰與日調峰預警機制,預測相應下游市場或者本地區天然氣需求變化,針對天然氣供應情況設計系統的調峰方案。
《21世紀》:天然氣調峰能力不足是“氣荒”頻頻出現的重要原因。儲氣庫作為重要調峰工具,其建設滯后的原因是什么?
賈承造:國內早期對儲氣庫重要性認識不高,尤其南方儲氣庫建設相對滯后。客觀上,國內缺少儲氣庫建設的地質條件。北方最好的儲氣庫是枯竭油氣藏,造價低、運行可靠,而南方少有油氣田。
此外,儲氣庫建設成本很高,全部由企業自行出資,石油公司積極性并不高。儲氣庫建成后,有一部分為“墊底氣”,不能被抽采利用。十幾億立方米的儲氣庫,墊底氣有幾億立方米,在注采過程中天然氣有一定損失。
























網站客服
粵公網安備 4403040200094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