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日,深圳全運會火炬傳遞現場,一臺名為“夸父”的人形機器人作為“0號”火炬手獨立完成全程。穩健的步伐與自然的奔跑,引發現場驚嘆。這看似平常的畫面,實則象征著人形機器人產業正從“實驗室秀場”走向現實商業舞臺。
"夸父"的創造者樂聚智能(深圳)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樂聚智能”)此前于10月30日正式在深圳證監局辦理IPO輔導備案;而宇樹科技已搶先啟動上市計劃,預計第四季度提交IPO申請...國內知名人形機器人企業幾乎在同一時間窗口沖向資本市場,"誰先上市、誰定標桿"的競賽格局悄然上演。
01 領軍叩門IPO,資本熱潮正在發酵
中國證監會網站顯示,樂聚智能已在深圳證監局辦理輔導備案登記,輔導券商為東方證券,預計于2026年3–6月完成輔導。從時間軸看,公司9月完成股改,10月22日宣布完成近15億元Pre-IPO輪融資,10月30日即提交上市輔導備案。如此密集的節奏,映射出資本對該賽道的堅定信心。
宇樹科技在此之前已開啟上市輔導,中信證券擔任輔導機構。根據輔導工作安排,輔導機構最早將于2025年10月對宇樹科技是否達到發行上市條件進行綜合評估。宇樹科技預計在今年第四季度提交上市申請文件,目標2026年上半年上市。業界認為,如果成功,宇樹科技的IPO將成為近年來中國規模最大、知名度最高的本土科技公司上市之一,有望為整個行業樹立重要標桿。
相比樂聚智能與宇樹科技選擇A股賽道,智元機器人貌似選擇了不同的上市路徑。據路透社消息,其計劃于2026年赴港上市,目標估值高達51億至64億美元。然而,該傳聞已遭公司官方否認。更值得關注的是,智元機器人于今年7月宣布收購科創板公司上緯新材的控股權,此舉雖引發“借殼上市”的廣泛猜測,但雙方已聯合公告,明確否認了未來36個月內的相關安排。至此,智元的最終上市路徑仍留有懸念。
一場同步沖刺的上市競賽,背后是資本的集體押注。從融資背景看,三家公司背后幾乎都聚集了明星資本陣容。樂聚智能的Pre-IPO輪融資中,投資方包括深投控資本、深圳龍華資本、前海基礎投資等;股權結構中,東方精工持有超6%股份,貴州茅臺、中信證券等也間接參股,形成了國企、產業資本和財務投資者的混合陣容。智元機器人背后則是騰訊、紅杉資本等互聯網和創投領軍者的支持。
資本的熱潮與政策的加持正在形成共振。上交所理事長邱勇于10月28日表示,堅持"硬科技"定位,不拘一格支持人工智能、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具有全球競爭潛力的前沿科技企業上市。同時,"十五五"規劃建議中明確提出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推動具身智能等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政策導向為人形機器人企業上市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環境。
從A股市場來看,據萬得概念劃分,今年前三季度人形機器人板塊整體營收達1.89萬億元,同比增長12.36%;凈利潤1519.94億元,同比增長19.1%。據IT桔子統計,截至8月底,國內機器人領域一級市場融資額達386.24億元,已是2024年全年212.54億元的1.8倍,人形機器人和具身智能融資超過50起。業內指出,IPO會推動行業放量,供應鏈成本也有進一步下降空間。
對資本而言,人形機器人是AI落地的最佳具象化路徑。大模型紅利溢出至硬件端,再疊加國家層面鼓勵具身智能,使得2025年成為資本集體押注的窗口期。
02 同場競技,各自押注
三家公司雖然同屬人形機器人賽道,但定位和策略各有側重。從產品策略看,樂聚智能主攻生態體系搭建,宇樹科技著力成本效率與量產落地,智元機器人則側重多場景融合應用。三種路徑正在試探產業化的邊界,這種差異反映了企業對市場機會的不同理解,也預示了未來行業競爭的多元化格局。
樂聚智能的核心產品"夸父"是全球首款搭載5G-A技術的人形機器人,也是國內首款可跳躍、可適應多地形行走的開源鴻蒙人形機器人。火炬傳遞中,"夸父"在無技術人員陪跑的情況下獨立自主完成了全流程任務,這打破了業界對遙控器控制的依賴。據香港商報網引述樂聚智能副總裁柯真東透露,去年"夸父"售價60萬元,今年已降至30萬元。按照規劃,隨著市場規模擴大,3到5年內有望進入家庭養老場景,售價或降至10萬以下,10到15年后可能像新能源汽車那樣普及。
宇樹科技的產品線覆蓋了從一米八的"大人形"H1、一米三的"小人形"G1,到最新的輕量化人形機器人R1。10月20日,宇樹發布新一代全尺寸仿生人形機器人Unitree H2,全身自由度從前代H1的19個提升至31個,增幅63%。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表示,“這標志著人形機器人從"能動的機器"向"能用的伙伴"轉型”。產業競爭進入第二階段——從比拼機體運動與算法能力,轉向實際可用性。
據王興興透露,以2024年為例,四足機器人占65%,人形機器人占30%,組件占5%。四足機器人中,80%用于研究、教育和消費,20%用于工業檢查和消防。這說明宇樹在人形機器人的工業應用上仍在積累經驗。價格方面,H1定價65萬元,G1定價9.9萬元,最新的R1僅需3.99萬元,梯級定價覆蓋了從研究機構到消費市場的各個層級。
智元機器人則專注工業場景的作業能力。其合伙人姚卯青提出,相比運動控制,作業操作的復雜度高出兩個數量級以上。主要產品包括遠征系列(A1、A2等)和靈犀X1開源平臺,其中遠征A2具備更強的作業能力和工業適配性,靈犀X1擁有29個自由度,支持高度自定義。
智元自研的"具身智腦"系統分為云端超腦、大腦、小腦、腦干四層,分別對應任務級、技能級、指令級、伺服級的控制。其中WorkGPT是任務級具身多模態大模型,賦予機器人理解意圖、感知環境、編排任務的能力。10月,智元機器人與龍旗科技達成合作,獲得數億元機器人框架訂單,將在驗證產線部署近千臺。此外,除了智元機器人,其實還包括優必選、越疆等企業也陸續收到多輪訂單,意味著人形機器人已開始從概念階段邁入實際產線。
03 價格下沉,應用擴張
2025年被定義為人形機器人"量產元年",價格下探成為今年最顯著的趨勢。松延動力推出的"小布米"售價9998元,成為全球首款萬元以內的高性能人形機器人,比最新款iPhone還便宜1元;樂聚智能品宣負責人陳美玲透露,2025年1月交付100臺,之后訂單持續增長,排期已到5、6月份,預計全年訂單增長10到20倍。
應用場景正在多向擴展,從科研教育、表演娛樂等傳統場景,逐步向工業、物流等商業場景拓展"。優必選研究院院長助理秦文龍表示,團隊近期全力投入各種工業場景交付,自稱已進入全球最多工廠。在極氪工廠,Walker S Lite的任務是搬運料箱,看似簡單卻涉及物體識別、抓取規劃、力控制等綜合技術。而銀河通用和新能源汽車供應鏈企業天奇股份設立合資公司,在和奔馳、極氪合作落地機器人進廠。
市場規模的增長為這一切提供了有力支撐。近年來全球智能機器人產業保持兩位數的增長速度,據行業研究機構數據顯示,整個市場正處于加速擴張階段。中國在該賽道的優勢尤為突出,《2025人形機器人與具身智能產業研究報告》預測,2025年中國人形機器人產量將超萬臺,市場規模達82.39億元,占全球約50%。
盡管長期商業前景廣闊,但其確定性仍需時間驗證。摩根士丹利曾做出大膽預測,到2050年,全球人形機器人部署量將達10億臺,市場規模超5萬億美元——其背后的愿景,是人形機器人能像個人電腦一樣普及。在資本熱潮之下,清晰的盈利模式、成熟的產業鏈、充沛的算力支撐,這些仍是橫亙在理想與現實之間,亟待解決的核心問題。
樂聚智能創始人冷曉琨曾在2024年提出一個比喻,人形機器人爆發需兩個條件——"像博士一樣聰明,像家電一樣便宜"。大模型具身智能已讓"聰明"近在咫尺,剩下的是降價,這取決于產業化規模。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在IROS 2025美團機器人研究院學術年會上表示,具身智能已非常接近甚至本身就是AGI(通用人工智能)級別,后續可在生產、消費娛樂、挖礦等眾多領域積極探索應用。
可以預見的是,價格下探帶來了可及性,而應用擴張則帶來了確定性,這正是產業真正‘脫虛向實’的開始。
04 結語
總體而言,多家企業集體沖刺IPO,讓人形機器人產業真正踏入了資本的主賽道。從概念展示到產品迭代、從技術突破到商業落地,行業的第一輪"資本化洗牌"正在展開。
然而,IPO并非終點,而是新起點。真正的競爭將發生在產業化速度、成本曲線與應用場景的三重比拼中。誰能率先走出實驗室,進入流水線與家庭場景,誰才能定義人形機器人的商業邊界。最后,當資本潮水退去,留下的,才是真正的產業玩家。
























網站客服
粵公網安備 4403040200094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