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多晶硅行業準入條件》(簡稱《準入條件》)正式公布。這個由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改委、環境保護部共同發布的文件得到業內廣泛關注。“準入條件更多地立足于市場競爭的需要,通過扶強限劣的產業政策與資源分配促成多晶硅產業結構調整,通過技術經濟指標門檻限制和淘汰低水平重復建設,鞏固中國多晶硅原料產業發展成果,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航母,推動技術進步和成本控制,促進光伏運用市場大發展。”國內最大的多晶硅生產企業江蘇中能硅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呂錦標對《準入條件》頒布發表的上述看法,代表了業內大多數人士的心聲。
有利于規范行業發展
根據中國多晶硅技術創新聯盟統計的結果,2010年中國多晶硅年產量達到45000噸,能滿足50%的國內市場需求,投產規模化企業達到35家,投產規模達到75000噸。通過自主研發和引進消化吸收,整個行業技術進步迅速,能耗大大降低。66%的企業綜合電耗在180~200千瓦時/千克多晶硅,17%的企業綜合電耗在180千瓦時/千克以下。
洛陽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嚴大洲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準入條件》的出臺,提高了準入門檻,并對多晶硅生產提出了安全、低能耗、環保等要求,對多晶硅行業具有指導意義,有利于規范行業發展,有利于國家資源向低能耗、無污染的企業傾斜。
呂錦標認為,出臺行業準入標準,一是可以推進現有改良西門子生產技術進步,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而不是進行簡單的規模擴張;二是可以引導企業關注新工藝、新技術的研究開發。
北京京運通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軍告訴記者,多晶硅行業準入條件的發布對解決多晶硅行業“高耗能、高污染”的爭議和質疑將會起到一定的導向作用,可以規范和引導多晶硅行業的健康發展,宏觀上調整多晶硅的產業結構,促進國內新能源產業發展規劃加速實施,更有利于推動光伏產業的有序發展。
根據準入條件,新建和改擴建項目投資中最低資本金比例不得低于30%;環境條件要求高的區域周邊1000米內不得新建多晶硅項目;太陽能級多晶硅項目每期規模大于3000噸/年。這些條件的出臺對于國內多晶硅行業最直接的影響是提高了多晶硅行業的進入門檻,原有多晶硅廠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在一定條件下擴大產能,提高公司的贏利能力。因此《準入條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多晶硅產業的集中度,減少了行業的無序競爭,這對現有多晶硅大廠來說是非常有利的。“對于京運通這樣以多晶硅鑄錠爐等光伏設備為主的生產大廠來說,這些準入條件并不會產生太大影響,在光伏行業整體利好的形勢下,光伏設備的需求依然旺盛。”王軍表示。
操作辦法有待完善
從國際多晶硅產業發展水平看,行業準入條件的出臺更多是為了照顧中國多晶硅產業發展的現狀,只是規定基本的門檻,設定了產業退出的機制,然而在具體操作方法上仍需要因地制宜。“在產業布局、行業監管等方面要結合光伏和電子產業鏈的發展,結合全球一體化的市場,進一步推動光伏產業鏈的完善。”呂錦標說。
嚴大洲也表示,準入條件出臺后還需要完善配套的操作辦法,如指導已有企業技術改造,指導新的工廠建設、新項目的審批。
























網站客服
粵公網安備 4403040200094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