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造車在互聯網營銷方面當然擁有巨大的優勢,這也是他們在互聯網聲勢浩大的原因,不過營銷宣傳同樣也導致燒錢嚴重,這也導致這些新造車企業多數仍然陷于虧損當中,本來他們希望去年國內新能源汽車規模擴大后,能實現扭虧為盈,然而價格大戰的到來,讓他們的愿望落空。
電動汽車強企是這輪價格大戰的發起者,2023年營收6000多億、凈利潤300多億,讓它有足夠的底氣發起這輪價格大戰,它希望借著這場價格戰整理電動車市場,鞏固冠軍的位置,不過這種價格戰恐怕很難持久。
從它的凈利潤可以看出,單車利潤達到萬元,然而年初以來它降價幅度4萬元-7萬元,降價已遠超它的單車利潤,這意味著它其實也是在流血競爭,這種流血競爭注定了難以長久,即使它家大業大,也很難頂得住。
在國內諸多行業,都有企業曾試圖以價格戰的方式取得更多市場份額,如早年的長虹、樂視、奧克斯等企業,但是從結果來看,價格戰的發起者未能成為最后的勝利者,其他更能熬的企業頂住了價格戰,反而收獲了最后的果實。
電動汽車的價格戰促使燃油車加入價格大戰,近期寶馬就在大舉降價,寶馬一款車型的售價幾乎腰斬,顯示出寶馬面對電動汽車企業發起的價格戰絲毫不怵;日系車則在去年就已跟進價格戰,近期他們也在進行新一輪的降價競賽。
這些燃油車企業敢于跟進價格戰,就在于他們在海外市場取得豐厚的利潤,頂得住中國市場的價格戰;當然這也與他們在國內市場的份額持續下滑帶來的壓力分不開,今年一季度外資車企在中國汽車市場的份額已跌至三成左右,為了保住市場份額也不得不跟進放血。
對于其他國產燃油車企業來說,情況差不多類似,廣汽、吉利、奇瑞等都已跟進,他們同樣依靠燃油車賺錢來輸血,支持電動汽車的價格戰,奇瑞汽車更有海外市場輸血支持,2023年奇瑞出口汽車達到93萬輛,海外銷售單價是國內市場的數倍,可以看出海外市場的利潤相當豐厚。
電動汽車企業在國內風光無限,然而他們在出口市場的表現卻差強人意,今年5月份的數據顯示新能源汽車出口下滑8.3%,而整體汽車出口猛增29.8%;新能源汽車出口占整體汽車出口的比例僅為17.4%,這一切都顯示出在出口市場,燃油車更具競爭優勢。
可以看出,無論是外資燃油車還是國產燃油車企業,他們通過在海外市場輸血國內市場,必然會頂住這一輪價格戰,而那些持續虧損的新造車很可能最先被淘汰,畢竟虧損了數年之久,血已快流光了,資本市場對于瘋狂的價格戰也已懼怕,在這個階段,投資機構恐怕已不愿再為這些虧損的新造車輸血了,他們的結局不是倒閉,就是被收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