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工業對于一個城市乃至一個國家的建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影響,而工業發展甚至直接影響著經濟發展。而工業發展本身又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它涉及著農村與城市之間的協調關系,同時和服務業、農業、交通等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工業發展是現代化進程的核心內容,同時也是目前可持續發展背景下需要權衡利弊的一個發展領域。
而在歷史上,工業發展是被分為數個階段的,根據相關共識以及2013年德國提出的概念,蒸汽機時代是工業發展的第一個階段,即“工業1.0”,隨后的電氣化時代以及信息化時代則是“工業2.0”與“工業3.0”,而目前我們正處于“工業4.0”,簡單的說就是利用信息化技術促進產業變革的智能化時代。
或許這么說還有點模糊,不過如果我們從智能化三個字本身來理解就會發現好懂很多。所謂智能化,指的是在計算機網絡、大數據、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支持下從使用者各種需求切入來提升工具以及設備的功能性。簡單地說就是要圍繞數字化轉型,讓商品變得更“好用”。
事實上,在“工業3.0”時代數字化就已經成為了一個重要的發展思路,而在“工業4.0”的今天,數字化可以算是智能化發展的一個前提。簡單地說,只有當大部分傳統企業,實現了數字化轉型,它們才擁有了一個能夠實現數據交互,智能化接入的契機。
而對于我國來說,隨著2015年5月國務院正式印發《中國制造2025》 ,推動智能制造的發展已經成為了強國戰略之一,相關的技術也在接下來的數年中不斷地推動我們的生活。
那么時至今日,我們的生活在工業數字化發展的影響下,受到了哪些影響呢?這要從兩方面來考慮。
首先是工業本身。數字化發展為我國的工業推動提供了全新的可能,一方面地質勘查全過程數字化讓我過在礦物資源的合理運用以及環境保護上獲得了突破,借助數字化勘查我們不但實現了更加精準的作業,更實現了大數據規劃,這對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到。另一方面,數字化發展讓許多傳統的儀器設備操作更加便攜高效,提供了人力、財力資源的利用率。
其次是居民生活本身,工業數字化讓許多傳統行業有了轉型,我們從中收獲了便利,而伴隨相關技術發展推出的新產品也讓我們的工作生活變得更加豐富。不過即便如此,我們依舊面臨著資源和能源效益帶來的挑戰,而這也是工業智能化時代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