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堅持”雙碳“戰略方向 確保能源體系安全平穩轉型

時間:2021-11-17

來源:中國工業新聞

導語:去年9月,我國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雙碳”目標的提出給中國能源轉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1月16日,在由中國新聞社舉辦國是論壇之“能源中國”上,來自國內外的多位業內人士線上參會,圍繞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關鍵問題、向新型電力系統過渡過程中的煤電角色轉換趨勢等熱點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加速構建新型電力系統

  近期能源供應問題,進一步凸顯了加快能源轉型升級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加速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是重塑能源體系的根本之舉。

  國際能源署(IEA)電力展望部門負責人布倫特·萬納認為,在凈零排放路線圖里,電力行業應該是第一個實現凈零排放的行業和部門。“我們需要電力部門提前10年實現凈零”,萬納說,這樣10年后,才能夠使一個經濟體在全經濟范圍內實現凈零。

  過去十年里,電力行業是各行業類別中碳排放量最大的,超過工業、交通、建筑等其他行業。“這就意味著我們需要更多聚焦電力行業脫碳”,萬納說。

  “雙碳”目標背景下,中國電力系統面臨轉型。但在此過程中,克服其巨大體量帶來的慣性成為一大挑戰。

  中國能源研究會學術顧問、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長周大地表示,過去30年來,中國電力系統一直保持高速增長,目前在電力裝機、發電總量、電力輸送系統建設和規模,以及常規發電技術、電網運行技術和可靠性等方面均位居于世界前列。可面臨巨大轉型,要從這種大規模集中型的、以化石燃料為基礎的電力系統轉化成零碳電力系統,過去的很多優勢在某種程度上也成為一種阻力。

  但他同時指出,好的方面是,中國在核電、水電、新能源發電技術和裝機,以及新能源消納等方面,現在處于國際先進地位。特別是光伏、儲能電池等可再生能源技術領域已經處于世界最前列,可以說正引領新能源發展。同時,由于光伏、風電以及儲能系統的快速技術進步和大規模制造能力,中國具備了低碳轉型的巨大潛力。

  周大地表示,全國電力裝機容量近23億千瓦,其中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占比超過40%。中國實現碳達峰需要電力零碳先行。今后能源系統的碳中和,必須要建立以零碳電力為核心的新型電力系統,電力系統要力爭2040至2045年期間實現零碳化。與此同時,必須加快非化石能源電力發展速度。

  周大地還表示,電力系統改革創新,要加快零碳電力建設。其中,電價系統改革具有關鍵作用。

  此外,國網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李健指出,在中國提出“雙碳”目標的背景下,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是能源轉型亟需面對的現實要求,在實現該目標的過程中需提升電力系統的靈活性和安全性。

  李健指出,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是分階段的長期過程,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中國電力系統既要保供應,還要注重減排,任務艱巨又迫切。在他看來,要實現目標的平穩過渡,最大的不確定性即轉型過程面臨的挑戰。

  李健認為,能源結構變化過程中,電力系統中的電量、電力、調峰平衡都有可能出現缺口,進而影響電力系統的供應和安全性。對此,在此過程中最需提升電力系統的靈活性和安全性,以應對能源結構變化對電力系統的安全穩定特性帶來的潛在影響。他建議,一方面要通過新能源多級群的控制來提升安全性協同水平,另一方面要利用數字化和智能化技術以及市場化機制,發揮好電網樞紐平臺作用,提升系統安全穩定水平。

  三峽集團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孫長平亦表示,新型電力系統是一種具有高比例新能源、高比例電力電子化、負荷多樣化以及集成儲能技術的電力系統。相較傳統電力系統,新型電力系統在不同時間尺度上面臨系統穩定和功率平衡的新挑戰,而風光水儲一體化、源網荷儲一體化是解決該問題的有效手段。

  推動煤電轉型升級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11月3日發布《關于開展全國煤電機組改造升級的通知》(下稱《通知》),要求全國煤電機組加快改造升級,并設定了量化目標。

  就煤電改造升級問題,能源基金會低碳轉型項目主任、戰略規劃主任傅莎表示,碳中和下電力行業低碳轉型預計到2050年減少用煤21億噸。

  具體實施路線是怎樣的?傅莎指出,一方面,“十四五”期間要嚴控煤電新增。各省市應嚴控新增產能的核準和審批,部分高效運行機組延壽緩解用電缺口;煤電資產整合,提升發電小時數及機組運行效率。另一方面,需推進落后產能加快退出,重點關注300兆瓦以下包括工業自備電廠以及小型供熱、供電機組。

  此外,在加速推進技術孵化方面,傅莎強調,要推進CCUS技術在燃煤電廠的規模化應用。

  在談及如何協調保供和減排雙重背景下的煤電定位時,華北電力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袁家海表示,在協調保供和減排雙重約束下,煤電將由高碳電源向低碳電源轉變;由主體基荷電源向調節型電源轉變;不同區域煤電轉型策略不同。

  袁家海表示,8月底以來的大面積限電,也凸顯了近中期煤電在電力保供中的主力位置。袁家海認為,“十四五”期間處于碳達峰緩沖期,煤電規模及發電量有新增空間為可再生逐步替代爭取時間,需要控制煤電規模,發揮存量機組靈活性和容量價值,以及高效機組合理利用率。“十五五”期間電力行業排放進入峰值平臺期。

  “除增加可再生能源比例外,逐步減少煤電無疑是電力行業脫碳化的重要一步。“萬納亦指出。

  他表示,在近幾年里,煤電的裝機實際上比之前更大、更多。所以減排首要的是減緩和終止新建煤電廠;其次,改造、重新利用或淘汰現有電廠也將起到很大作用,到2050年可減少1億噸的排放量。

  加快可再生能源發展

  可再生能源是我國重要的能源資源,在滿足能源需求、改善能源結構、減少環境污染、促進經濟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重塑中國能源版圖要加快可再生能源發展,這也能助力區域經濟發展。按目前規模,西部省份可再生能源發電收益約為8000億元人民幣,相當于這些地區GDP的9%。”能源基金會首席執行官兼中國區總裁鄒驥表示。

  鄒驥認為,未來隨著綠色發電量的增加,上述收益規模還要倍增,風電、光電、水電等能源將從西到東、從北到南,走向能源密集的沿海地區,如此會形成一個新的經濟大循環和能源大循環。

  在鄒驥看來,堅持“雙碳”戰略方向是中國生態文明總體戰略布局的具體體現,是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應有之意。這與實現經濟轉型升級、結構優化、提高效率、提升質量,實現國民經濟現代化的方向是一致的。這也開辟了創新、投資、貿易的新領域和消費新形式,創造巨大的新需求潛力,為長期保持較高增長率提供可能空間。

  孫長平表示,發展水風光儲一體化、源網荷儲一體化的項目,將成為未來能源發展的主流模式,是提升我國可再生能源消納水平和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的必然選擇。

  當前正處于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風、光等新能源大規模高比例發展,新型電力系統對調節電源的需求更加迫切。孫長平提到,抽水蓄能電站是當下及未來一段時期滿足電力系統調節需求的關鍵方式,是目前最經濟的儲能手段,具有平抑風光波動特性、反調峰特性的優勢。對保障電力系統安全、促進新能源大規模發展和消納利用具有重要作用。

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傳動網(www.cdcst56.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