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超】2月25日,馭勢科技宣布完成B輪融資,投資方出現全球第一大零部件制造商博世的身影;
3月9日消息,擎朗智能已于2019年年末完成了新一輪融資,總額兩億元;
3月11日消息,新石器完成A+輪融資,理想汽車領投,規模也是2億元人民幣。
一時間,“無人”概念重回風口。
套用投資界的一句話:天使看人、看理想,A輪看產品,B輪看數據,C輪看收入,上市看利潤。無人配送行業大多處于A、B輪,正處于尋求商業落地化的階段,這樣來看,疫情與無人配送更像是互相成就的關系。
從應用場景來看,商業化的無人配送主要分為室外和室內兩部分,都屬于自動駕駛的“低配版”,不同的是如果說無人駕駛屬于“頂配”,那么室外無人配送就是“標配”,室內無人配送更像是“簡配”。
1
首先來看室外無人配送,如果說自動駕駛是高速載人的應用,室外無人配送就是低速載物應用。
所以,兩者技術核心也基本相同,即將云端軟件與硬件相結合,實現車輛定位、環境感知、路徑規劃和車輛本體控制,此外還有一個技術就是調度系統如何確定人員和車輛,以及完美的安排配送路徑和時間,既要保證運力又要保證訂單,有點類似于現在的滴滴打車。
當前室外無人配送車的成本主要分為三部分:激光雷達等傳感器、車載計算平臺和線控底盤等機械本體。其中無人車線控底盤等機械本體市場價格在10萬左右,激光雷達等傳感器依舊采用sick西克,hokuyo北陽,倍加福等,單價在1.5萬左右,每輛車的傳感器成本在3~6萬。
車載計算平臺方面,英偉達的使用最多,成本在2萬左右。綜合來看,每輛室外無人配送車的出廠價在20萬,這也是制約室外無人配送車落地的主要原因之一。
落地方面,提起室外無人配送,大家第一個想起的就是送快遞,但是目前來看無人車送快遞的效率,快遞小哥的存在是必不可少的。
以新石器為例,其CEO余恩源表示:“目前無人車的成本遠高于快遞員。現在快遞員每送一單提成1.5元,一個北京的快遞員每天送出200-300單才能讓自己和站點活下去。然而,無人車目前最好的結果是一天送100單。換算成收益是每天150元,每個月4500元左右。對于現階段的無人車來說,無人車的成本與收益并不對等。”
“我們暫時沒有快遞員那么效率,但比他們力氣大。一個外賣小哥一次最多送出十幾份餐,無人車一次可以拉50~100份。這是無人車的姿勢,就是送外賣小哥運不了更重的東西,比如團餐。在餐飲B2B生意上,無人車的優勢明顯了。”
所以綜合來看,室外無人配送目前的落地難點在于技術成熟度不足、成本高、效率低,但是隨著技術不斷成熟,成本總歸會降下來。
而在效率方面,借用余恩源的觀點,就是無人車真正的作用是讓500萬快遞、外賣小哥,在無人車構成的服務網格賦能下,發揮出3000萬配送運力的效應。這才是中國的無人車在配送行業的未來。
2
室內環境,隨著市場的不斷增大,場景也越來越細分,例如KTV、寫字樓、酒店、餐廳等場所,且國內初創公司在落地上的表現是要優于國外公司的。
從底層技術來看,室內配送機器人主要分為:運動控制、導航移動、后臺調度、感知交互。前三者主要屬于AMR機器人自主移動的核心技術,其門檻較高,一個公司只能專注一條技術路線發展核心系統。
除了自主移動技術外,室內場景下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感知交互系統的發展,例如在2015-2017年服務機器人市場非常活躍,但真正能夠跑起來的服務機器人少之又少,基本上是一個擺件,原因之一就是語音與業務系統的交互做得很差,客戶體驗感很不好。
而近年來,百度、科大訊飛等一系列AI 企業的技術突破也給了室內配送AMR機器人很大的落地保障。
價格方面,由于出發點是通過替換人力來節省成本,所以一般都會采用消費級的電子元器件,較為便宜,況且通過標準化和規模化生產,能夠很好地控制住成本,目前送餐機器人平均價格在5萬~8萬之間,已經接近了餐飲業的心理承受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落地方面除了售賣之外,近年來客戶似乎越來越愿意通過租賃方式來獲取設備,以剛剛完成融資的擎朗智能為例,2019年出貨量超3000臺,其中租賃占比逐步加大。一臺餐飲機器人的租金是每月3000元,租賃合約為1-2年。
擎朗智能創始人兼CEO李通表示: “行業最終都將走向租賃,銷售只是短期和臨時的行為。”究其原因,是因為C端客戶對與自動化設備的需求而言,除了產品本身,更需要的是靠譜的技術服務支持和高效運營的管理。目前,租賃產品的續費情況良好,相信未來續費率會持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