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人工智能已用光40年積攢的技術紅利,未來20年內不會有大突破?

時間:2019-05-13

來源:陸家嘴雜志

導語:?“人工智能技術20年內不會有大突破,因為今天的人工智能已經用光了40年來所積攢的技術紅利。”硅谷風險投資人、著名學者吳軍在接受《陸家嘴》采訪時這樣判斷。

“人工智能技術20年內不會有大突破,因為今天的人工智能已經用光了40年來所積攢的技術紅利。”硅谷風險投資人、著名學者吳軍在接受《陸家嘴》采訪時這樣判斷。

“人工智能”被首次提出是在1956年。隨后分別迎來第一代(1956-1970)模仿人、第二代(1972-2000)數據驅動、第三代(2001-2016)大數據+深度學習、第四代(2016-至今)超級智能四個發展階段。

模仿人即科學家們讓計算機模擬人的方法做事。由于機器獲得智能化的方式和人完全不一樣,在有大數據之前,計算機并不擅長解決需要人類智能解決的問題,因為人工智能和人腦智能完全無關。所以,第一代科學家選擇的方向失敗了。

第二階段,萊德里克.賈里尼克提出了數據驅動的人工智能解決方案,經過40多年技術探索,人類總算找到了靠數據驅動人工智能的方向。本質上,第三代、第四代人工智能都是基于數據驅動的機器學習方法。比如AlphaGo(阿爾法狗),它獲勝不是靠邏輯推理,而是靠大數據和算法。

吳軍分析說,“人工智能之所以有今天的結果,是用了40多年技術積累的紅利。通常20年后產生巨大加速的事情,可以在當下的學術界預測。但當下學術界所做的人工智能領域研究并沒有太多新的課題。結合歷史科技變革的時間線和當下科學界的科研動態,縱使科學家們比較努力,人數眾多,大概也要20年才能積累出讓人感覺非常興奮、非常驚喜的理論基礎。悲觀看,20年內我們可能不會看到人工智能技術的大突破”。

所有具有重復工作性質的行業都會萎縮

雖然20年內人工智能技術本身不會有大突破,但吳軍認為,“積極看,2018年的圖靈獎獲得者是深度學習領域探索的三個推動者尤舒亞·本吉奧(YoshuaBengio)、杰弗里·辛頓(GeoffreyHinton),和雅恩·樂昆(YannLeCun),很大程度上也彰顯了世界對當下人工智能技術的高度認可”。

吳軍表示,依托于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和芯片計算能力指數式的增長,人工智能開始專注于發展能解決具體問題的智能技術。未來會有很多新應用出現在應用場景,另外,使用人工智能的企業也會增多,如醫院、安防、公安。雖然他們本身沒有進行技術研發,但當他們使用技術后,整個社會會發生大變化,因此人工智能應用前景無量。

吳軍預測,在未來的人工智能時代,有三類企業會受益:

第一,是本身擁有足夠的技術和數據可以自成一體的企業,如BAT、今日頭條等;

第二,是有數據但沒有能力自己處理的企業,如國有企業、國有銀行、電信運營商、交通醫療企業等;

第三,是給第二類企業提供解決方案和服務的企業。

吳軍同時預言:人工智能時代具有重復性工作性質的行業都會萎縮,比如會計師、寫股評的財經編輯,股票分析師等崗位都會萎縮。因為強人工智能技術下,可以做到理解人的自然語言(比速記員要好,能夠回答問題、寫作)。這就像早期的工業革命,機器生產出現后,用手重復勞動的工作就萎縮了。只有那些就做一次,不會做第二次,帶有創造性的工作是很難被取代的。

物聯網(IoT)將是下一個趨勢

“科技的發展不是均勻的,而是以浪潮的形式出現。每一個人都應該看清楚浪潮,趕上浪潮,如此,便不枉此生。”

這是吳軍寫在《浪潮之巔》里的一句話。在他眼里互聯網未來的浪潮將是原有產業+機器智能=新產業、原有產業+物聯網=新產業的發展趨勢。

這個判斷是因為5G的到來將會對物聯網產生重大影響。因為5G時代有希望融合所有的網絡,無數小的基站取代4G基站和家里的WiFi,原先的網絡架構將被完全顛覆。通信網絡與互聯網網絡融合后,定會出現一些新商機。

未來的社會將會是一個整體,物聯網將一切聯網,大量的數據要靠機器智能處理,IoT可以為機器智能發展提供更多信息,商業和社會都會改變。

吳軍直言,萬物互聯可以看作是下一代互聯網,而它的誕生有三個先決條件:機器智能、移動互聯網和傳感器。在未來,誰把操作系統問題解決了,誰就是下一個谷歌和微軟;誰把處理器問題解決了,誰就是下一個英特爾和高通。

吳軍說,歷史上每一次的技術革命都有三類人從中受益:核心技術的先驅者、投資者和使用者。真正掌握核心技術的人一定是受益者,但這些人的數量非常少。真正掌握核心技術的受益人只有2%,剩下98%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們找準了將現有的技術疊加在原有產業的關鍵點,從而形成了一個新的產業。

事實上,從工業革命到未來世界,科技幾乎是世界上唯一能夠獲得疊加式進步的力量,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末,人類經歷了兩次工業革命,讓人類利用能量水平成倍提升,催生出了新的產業,世界完成了從近代到現代的過渡。

第一次工業革命,核心技術是蒸汽機,代表人是瓦特以及使用蒸汽機的韋奇·伍德。蒸汽機不僅改變了整個產業,還改變了商業模式。當蒸汽機出現以后,制造瓷器行業就使用上了蒸汽機,從此改變了整個瓷器產業,瓷器由“供不應求”到“供大于求”。在這之前,一個瓷器賣到歐洲,幾乎能換等量的白銀。從此以后瓷器就變得很便宜。

第二次工業革命,核心技術是電,當時美國只有兩家發電公司:愛迪生所在的GE通用電氣公司以及特斯拉所在的西屋公司。電的使用對文明的作用遠在蒸汽機之上,電不僅是比蒸汽機更方便的動力,而且改造了幾乎所有的產業。今天80%-90%的產業在使用電之前就已經存在了,但電使這些產業脫胎換骨,以嶄新的形式呈現,如在城市交通、城市建設方面。

工業革命的發生是科學推動技術再轉化為生產力的結果。歷次工業革命都是一個現有產業疊加新技術,從而變成一個新產業,本質相同只是方式上改變了,因此互聯網時代也是如此。

吳軍說,“今天全世界互聯網公司的產值大概是4000億美元,與很多行業比,產值并不大,但是互聯網帶動起來的產業很多,如零售、餐飲、金融,衣食住行等方面影響無處不在,原有產業里加入互聯網,會形成了一個新的產業,從技術革命講,這是一個變化。技術的變化常常會有一個軸心,要把軸心找著,圍著軸心轉。”

對比19世紀和20世紀的科技發展,前者更多的是以能量為驅動力,20世紀開始,世界技術進步和工業革命的主要動力是信息,信息技術是科技發展的主旋律。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能量消耗在發達國家要么增長緩慢或者停滯,要么干脆減少,而信息無論在生產、傳輸還是使用上,都呈現指數級暴漲態勢,特別是在計算機出現之,全球數據增長速度大約是每三年翻一番。

而對信息來說,重要核心是產生的效率、使用的效率、傳輸的效率,處理效率。吳軍舉例說,過去浙江的小商家要把東西賣到上海,可能是兩三代人的事情,因為信息流動不暢,但有了電視媒體以后,可以做廣告;互聯網從本質上講,解決的是信息傳輸問題,到了互聯網時代,信息更暢通,這些浙江小商家不但能將產品迅速賣到上海、賣到全中國,都可以賣到全世界。


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傳動網(www.cdcst56.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