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為各個國家制造業轉型發展帶來機遇,智能制造領域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目前中國企業智能制造業升級面臨雙重困境,中國智能制造產業升級需要協調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精益化的發展,實現制造模式和管理模式同步升級。
文化差異導致各國智能制造戰略有所不同
繼計算機及信息技術革命之后,第四次工業革命成為各個國家的發展和轉型機遇。第四次工業革命是以人工智能,清潔能源,機器人技術,量子信息技術,虛擬現實以及生物技術為主的全新技術革命。智能制造領域成為各國兵家必爭之地。各國圍繞制智能制造,都提出了相應的戰略——美國的“再工業化計劃”、德國的“工業4.0”,日本的“創新25戰略”,當然還有中國的“中國制造”、“智能制造發展規劃”等。
各國對知識的理解、積累和傳承方式的差異,導致各個國家智能制造發展策略有所差異。
以日本為例,日本的集體文化觀念深深影響了日本的制造文化。對于企業而言,人是最重要的價值,對人的信任要勝過對數據、設備的信任。所有的自動化和信息建設都是圍繞幫助人去工作為目的,而不是替換人。這也是為何無人零售、新零售在中國發展迅速,在日本卻發展緩慢的原因,日本人更加關注消費服務質量。
德國的“工業4.0計劃”其背后是德國在制造系統中所積累的知識體系集成后所產生的系統產品,同時將德國制造的知識以軟件或是工具包的形式提供給客戶作為增值服務,從而實現在客戶身上的可持續的盈利能力。
中國的“智能制造發展規劃”則主要側重于標準體系建設和企業轉型。


中國制造主要處于生產環節
制造業價值鏈所處的位置決定了國家、企業的競爭力。生產活動的價值鏈從上游到下游依次為想法創新與需求創造→原材料與基礎使能技術→關鍵裝備與核心零部件→生產過程與生產系統→產品和服務。其中上游產品設計、關鍵裝備和核心零部件占據價值鏈70%左右利潤。
目前中國制造業主要處于生產過程與生產系統環節,產品附加值較低,在行業競爭中缺乏話語權。

中國企業智能制造升級面臨雙重困境
目前中國企業智能制造業升級面臨雙重困境,一方面,由于國內租金、人工成本等生產要素價格上升,勞動密集型產業及代加工為主企業向越南、緬甸、印度等市場遷移,另一方面,美國、歐洲發達國家提出“再工業化”戰略引導高端制造業回流國內。
中國雖然是制造大國,但是面臨資源、技術環境剛性約束強,產品質量不高,創新力和競爭力不足,產業結構不合理等問題。中國制造業大部分企業仍處于工業2.0階段,部分企業向3.0邁進,智能制造仍處于初級階段。

中國智能制造升級模式:制造模式和管理模式同步升級
中國智能制造產業升級需要協調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精益化的發展,實現制造模式和管理模式同步升級。根據這一原則,中國智能制造業不僅需要實現智能裝備、智能工廠替代傳統生產方式,同時也要求建立先進的管理理念,運用數字化、智能化系統工具來提升管理水平,實現精益高效生產。綜合分析制造業先進的制造理念和制造技術,精益生產、自動化、信息化是制造業升級改造過程中的3大支撐技術。

聲明:本文為轉載類文章,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QQ: 2737591964),不便之處,敬請諒解!
























網站客服
粵公網安備 4403040200094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