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蘇州電子產業圖譜調查 從“成本洼地”到“落地生根”

時間:2009-01-06

來源:中國傳動網

導語:蘇州產業升級和轉型已經有了初步的成果。當然,從長遠來看,目前仍只是邁出了第一步,未來之路仍然充滿挑戰

  “滬寧高速堵一堵,電子銷售市場抖一抖。”在距離上海85公里的蘇州,這句笑談婦孺皆知。   從上海出發,沿滬寧高速公路一路向西,這個“蘇南經濟圈”的特有景象次第而來——出上海不久,首先到達的昆山經濟開發區是全球最大的筆記本電腦生產基地;隨后來到的蘇州中新工業園是長三角地區外資和臺資投資最為集中的區域;再往前走,便是飛利浦、明基、佳能、索尼、松下等國際著名IT企業的工廠,這就是蘇州市的第三個國家級經濟開發區——蘇州高新區。   這條著名的蘇州電子信息產業帶,堪稱蘇南模式的一個耀眼亮點。與珠三角電子產業區聚集大量中小電子企業不同的是,蘇州電子產業主要以外資和臺資企業為主,工廠規模較大。而在這些IT大廠的投資示范效應下,各類上中下游企業大量密集,因此蘇州也是國內產業鏈較為完整的電子產品制造基地。   盡管近兩年來,外界對于蘇州經濟發展的“蘇南模式”提出了種種質疑,認為在人民幣升值、成本不斷攀升等外部壓力下,蘇州電子制造業將面臨巨大挑戰。但記者在調查中發現,蘇州電子制造業至今仍然顯示出較強的經濟活力,而電子制造業普遍面臨的種種難題,當地政府亦已開展了大量工作,無論是招商形式、招商重點,還是從產業支持政策、配套環境完善等方面,率先展開了新一輪的積極實踐。 梯度轉移機遇   走在昆山經濟開發區寬闊的路面上,一幢幢標準廠房撲入眼簾,環繞著一條條綠化景觀帶。光看外表,恐怕很難想象得到,這是一個縣級城市辦起的吸引外資高達200億美元的國家級經濟開發區。   “平均每10秒鐘就有7臺筆記本電腦下線。”現在,很多昆山人對于這個城市所創造的成就都能如數家珍。但是,或許并不是每個人都很清楚,在這成功背后,昆山究竟經歷了怎樣的涅槃。   近日,一位參與昆山經濟開發區建設的老人向記者描繪了昆山經濟騰飛背后的圖譜。   昆山經濟開發區始建于1985年。1992年8月22日,在被列為江蘇省重點開發區后,昆山經濟開發區被國務院正式批準,成為中國第一個縣市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在經濟開發區成立之初,昆山作為臨近上海的一個縣級城市,嚴重依托于上海經濟的發展。當時,昆山的企業主要為上海食品廠等傳統企業做加工。進入1990年代,昆山企業開始逐漸引入西部“三線”的軍工企業。由于軍工企業大部分都與電子有關,因此,軍工企業的大量引入逐步奠定了昆山發展電子產業的基礎。   1995年,臺灣仁寶科技選定昆山,開設了該公司位于大陸的第一家電腦工廠。這個一期投資3000萬美元的項目為昆山經濟開發區打開了一扇大門。昆山開始“走向世界”大量引進國際電子零部件工廠。   在大量零部件企業進來后,昆山人發現整機企業的引進,將對電子產業的發展至關重要。于是,1997年昆山向國務院申請建立出口加工區,其核心理念是引進“三機”:即電腦、手機和數碼相機。2000年4月,出口加工區獲準設立,這也是中國首家封關運作的出口加工區。中國大陸筆記本電腦也從那一年開始大量出口。   如今,最早投資昆山的仁寶科技已經從最初的零部件生產到生產整機,昆山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筆記本電腦生產基地,每年出產的筆記本電腦占全球市場的35%。除了筆記本電腦之外,臺式電腦顯示器、數碼照相機也是“昆山制造”的主打產品。   現在的昆山,圍繞電子信息產業聚集的大大小小的企業近1000家,整機產品不下30種,一條從零部件生產到整機生產的完整的電子信息產業鏈已經成型。   整機產量上規模的同時,昆山市政府領導敏銳地意識到,如果不發展電子產業的核心技術,如平面液晶顯示面板技術、芯片技術等,一旦成本上升,昆山賴以發展的優勢便會失去,外商將轉向生產力更為便宜的地區。   為此,2003年,昆山展開了一項大膽的計劃——規劃光電產業園,相繼成立龍騰光電、德芯電子等企業,打造液晶面板、芯片等核心部件生產實力,努力為園區相關企業完成核心部件的配套。   日前,龍騰光電自主設計研發的47英寸液晶電視面板實驗點亮成功,成為繼上廣電之后,大陸第二家成功生產47英寸液晶電視面板的企業。   至此,電子信息產業在昆山這塊土地上,已經形成了從一般零部件到核心零部件,再到整機生產相對完整的產業鏈。 一條電子信息的完整產業鏈   昆山開發區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可以說是整個蘇州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縮影。除了以電子產品特別是筆記本電腦制造為主的昆山經濟開發區,蘇州電子信息產業還有另外三個“高地”: 即以集成電路、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面板和軟件產業為特色的蘇州工業園;以電子基礎材料、計算機及周邊產品、消費電子產品和通訊系列產品為特色的蘇州高新區;以及以光電子、通信網絡、精密機械和模具生產為主的吳江經濟開發區。   蘇州高新區一位官員介紹說,當地人常用“兩翼”來形容高新區和工業園的關系,盡管在定位方面存在重疊部分,引來了招商引資的競爭,但是兩個國家級園區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蘇州電子制造業的發展抓住了“制造業轉移”的歷史機遇。   20世紀80年代中期,國家在將改革重點由農村向城市推進的同時,加大了對外開放的力度。但蘇州不是經濟特區,直到1985年才被國務院宣布為沿海開放地區,到20世紀80年代末才獲得對外貿易自營權。   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特別是中央決定開發開放浦東和鄧小平1992年南巡發表重要講話后,蘇州人發現,全國改革開放重心正從珠三角向長三角地區轉移,而跨國公司在全球低成本擴張、全球制造業也在加快梯度轉移。   這讓蘇州的決策者們意識到,憑借緊鄰上海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依托鄉鎮工業崛起形成的巨大加工生產能力、已有的市場流通網絡和良好的人力資源基礎,蘇州可以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   目前,蘇州高新區聚集了以名碩、飛利浦、明基、佳能、索尼、松下等國際著名企業為首的350家規模以上IT外資企業入駐,電子信息產業產品更新換代步伐已與國際市場同步,而羅技的鼠標、愛普生的手機用液晶顯示器、水晶振子、國巨電子的芯片電阻、名碩的電腦主機板等8個產品的市場份額位居世界第一。   而來自蘇州工業園區的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6月,園區累計吸引14500家國內外著名企業落戶,已形成集成電路、軟件、游戲動漫、生物醫藥、新材料等產業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60%以上,園區專利申請年增長達50%。和艦科技、奇夢達、三星、友達光電、超微等一批國外著名芯片及面板制造企業均落戶于此。   與蘇州高新區和蘇州工業園相比,吳江經濟開發區的名氣相對要小些。不過,據吳江經濟開發區相關人士介紹,開發區內85%的外資企業從事IT產業,落戶企業中有日立、NEC、SKC、英格索蘭、斗山、偉創力等8家世界500強企業以及華映視訊、臺達電子、華宇電腦、瑞儀光電、大智電腦等總投資超1億美元的企業。吳江經濟開發區目前是電源供應器、網絡數據機的全球最大生產基地,發光二極管、光讀寫頭、冷陰極管等光電零組件產品的生產量位列國內前列。 從“成本洼地”到“落地生根”   無論是從經濟數據還是從產業規模來看,在過去的改革開放三十周年里,蘇州的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依托“制造業轉移”機遇,蘇州電子信息產業帶和珠三角電子信息產業區一起,共同奠定了全球電子產品“made in China”的發展奇跡。   然而,歷史并不會因此停下向前的步伐。對于蘇州來說,現在更是一個挑戰大于機遇的時刻。   在蘇州電子信息產業走向全盛時期之時,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深入,以電子制造業出口為核心的經濟形態正經歷巨大考驗。匯率變動、原材料及人工成本的增加、內外資企業稅賦不同等問題,越來越多地影響到落戶蘇州的電子企業。   “轉型的問題,蘇州各級領導幾年前就意識到了。”蘇州工業園管委會一位人士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其實,在轉型方面,蘇州工業園在全國都是走在比較前面。   幾年以前,蘇州工業園就調整了招商策略,很早便經歷了由“招商”到“選商”的轉變。“單純的勞動力密集型的制造業我們已經不歡迎了。”上述蘇州工業園人士說,現在政府比較歡迎具有較高技術含量的企業或者有發展前景的產業,如生物醫藥、芯片等先進制造業、軟件外包、電子材料和裝備產業等。   在招商重點轉移的同時,蘇州工業園還積極建設了集成電路設計、軟件評測和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等一批創新功能平臺。建成了火炬計劃軟件產業基地、國家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園、國家動漫產業基地、中國軟件歐美出口工程試點基地等國家級產業基地。   在蘇州工業園的創新高地——國際科技園,記者看到,這里不僅聚集了包括艾默生、英飛凌、三星、松下、德國科德寶、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大學等30家跨國公司及高等院校的研發中心,還聚集了一批致力于技術研發和新興產業的中小企業。   另外,蘇州工業園還積極創新改革投融資體系,組建科發、創投、教投等“國字號”創新投資主體,累計投入130余億元。來自園區的資料顯示,目前園區累計引進風險投資機構和擔保機構近50家,組建成立了蘇州創投集團有限公司,形成了集天使投資、創業投資、產業投資、融資擔保為一體的資金支持體系,園區創業投資資金規模達到100億元,接受過風險投資的園區企業100多家,接受過擔保扶持的區內中小企業300家次。而自2007年6月開始運作的中小企業統貸平臺,已為30多家區內初創期的企業提供了貸款支持。   “多年來,我們的經濟都是漂浮在成本的低洼地上,現在需要尋找一條道路,讓經濟‘落地生根’。”蘇州科技城有關人士此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目前,蘇州科技城著力于吸引兩類企業:一是蘇州經濟具有長期貢獻的本土企業,打造出企業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競爭力;二是已經投資蘇州的外資生產企業,在保存現有生產加工的基礎上,引進這些企業的技術或產品研發創新中心,從而提升這些企業的盈利能力。   無論哪類企業,蘇州科技城都要求引進的項目100%是高新技術,100%是環保型。   “應該說,蘇州產業升級和轉型已經有了初步的成果。當然,從長遠來看,目前仍只是邁出了第一步,未來之路仍然充滿挑戰。”蘇州科技城一位內部人士說。
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傳動網(www.cdcst56.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