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中美云計算領域發展差距有多大?從技術、市場及應用領域分析中美云計算圈地之戰

時間:2018-07-18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尤其在物聯網最能誕生巨頭的云計算領域,國內外廠商都在關注什么,都在做什么?在本文中,筆者就將依據最近的行業熱點作出梳理。

【中美云計算領域發展差距有多大?從技術、市場及應用領域分析中美云計算圈地之戰】自中興事件以來,隨著中美貿易戰的發酵,“卡脖子”這個詞被不斷提起。我們開始在想,國內眾多熱門產業的技術水平,是否真的能夠拿到國際上去較量。尤其在物聯網最能誕生巨頭的云計算領域,國內外廠商都在關注什么,都在做什么?在本文中,筆者就將依據最近的行業熱點作出梳理。

根據IDC報告,在公有云市場,中國與美國相比至少有5年的差距。在云計算的應用成熟度上,中國依然處在追趕階段。既然是追趕,實際上一定有步履的重合——即技術與市場的戰略的相同點。

一、技術領域四大主題

1.開源與自主可控

此前,阿里云有發言稱,中國只有兩種云,一種是拿來主義的云,另一種是自主可控的云,自主可控才能走得更遠。一時間,國內幾大平臺廠商紛紛站出表態,或表達對開源技術的接受與贊揚,或表達并不只有阿里云在堅持自主研發。

黑貓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其實對大多用戶來說,對云廠商底層架構是開源還是自主研發的關心度還有待商榷,服務真的好才是關鍵。

當然站在云廠商的角度,宣傳自主研發能夠在中美貿易戰的時局下,利用掌握底層技術的制高點;而宣傳基于OpenStack等開源技術,也能用開放的態度吸引眾多開發者加入,增強壯大競爭力。

實際上,這兩種方向并沒有孰優孰劣,在定義名詞之外,最應該做的還是腳踏實地提升技術水平。

2.多云逐漸成為部署趨勢

隨著上云量的增長,企業對云服務商的依賴更加明顯,但一直以來,國內外各家云服務商都或多或少發生過服務器宕機等類似故障事件,產生的損失也十分巨大。如何確保業務跑在云上的穩定性,成了令不少企業頭疼的問題。

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是普遍的解決方案。根據全球知名云管理平臺RightScale2017年的研究報告,全球已有高達85%的大中型企業采取了“多云”的IT戰略(包含多個服務商或軟件供應商的產品,或者包含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等多種業務部署形態)。

其原因包含了分散故障風險、單一云服務商無法完全滿足業務需求、數據更加安全、提高業務擴展彈性、提高全球部署效率等方面。當然,不同供應商、不同部署方式的融合調配并不容易,多云是趨勢,云廠商正希望利用此趨勢吸引更多用戶的加入。

3.邊緣計算被擺上戰略地位

邊緣計算的利好性已經十分明確,包括云服務提供商、網絡通信提供商、視頻監控提供商、CDN提供商、工業設備/服務提供商等多種行業都在力推邊緣計算。比如亞馬遜AWSGreengrass,微軟AzureIoTEdge,阿里云LinkEdge,華為EC-IoT解決方案都是各家云服務商所推出的邊緣計算產品方案。

我們可以期待,未來邊緣計算將取得突破,將大大減輕云端負荷,滿足數字化時代用戶在數據處理的高效性、實時性、安全性等方面的關鍵需求。

4.物聯網是發展趨勢

還記得4月初,微軟宣布將在未來四年投資50億美元用于物聯網嗎?以微軟為代表,不斷有更多的企業明確表示物聯網將是下一步的戰略計劃。

我們可以得出,云計算從移動互聯網中取得成長,接下來將憑物聯網實現進一步產業升級。因此,國內外平臺廠商紛紛推出IoT平臺,比如AWSIoT、華為IoT、阿里IoT,以及更多扎根在物聯網細分領域的行業型平臺,包括智能家居、智慧社區、智慧城市、智慧農業、工業互聯網等眾多領域。

云計算能夠充分挖掘物聯網中最重要的資源——大數據,并且與物聯網項目落地形成正向激勵。未來,物聯網將會是云計算大展拳腳的領域。

二、市場動態的三大相同點

1.降價,側面體現不斷增長的用戶規模

從時間上來說,美國AWS是云計算的先行者,創新性地實現了IT資源的公有化,并以此作為盈利模式,給各行各業提供了十分高效的資源支撐。幾年后,以阿里云為代表的中國云計算廠商也開始發力,趁著移動互聯網飛速發展的熱潮,獲得了以高流量、高并發為代表性特點的豐富技術實戰經驗。

漸漸地,雪球越滾越大,公有云IaaS市場的壁壘越來越高,3A組合(亞馬遜AWS、微軟Azure、阿里云Aliyun)正式“出道”。

從近日Gartner新公布的2017年度全球公有云IaaS市場份額分析報告可以看出,AWS市場份額已經超過50%,而“3A”也合計壟斷了66.5%的市場份額,用戶規模已十分巨大。

而云計算是典型的規模效應行業,規模越大,單位成本越低。阿里云產品總監何云飛曾表示:“規模、技術、價格是一個正向驅動的飛輪。在當前規模和技術紅利基礎上,云廠商希望以更低的價格與門檻,給予客戶更強的計算能力,從而使得整個社會的創新動能得到釋放。”

所以我們能看到無論是AWS、阿里云、青云、還是騰訊云,每隔一段時間都能有降價公告發出,這并非是毫無意義的價格戰,而是隨著用戶規模增長而形成的正向輸出。

2.增設數據中心與可用區,全球化布局更加成熟穩健

在經濟全球化的當下,云廠商在全球新開數據中心或可用區,已經很常見了。

比如騰訊云表示在全球范圍內25個地理區域開設了45個可用區;微軟Azure不久前宣布正式商用中國東部2和中國北部2兩大新數據中心。

數據中心是云計算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新開數據中心時,廠商所打出的更高的容量、更廣的連接、減少延時、支持冗余備份、同城容災等等性能,都是用戶選擇時會考慮的關鍵,并不可輕易忽視,對于目標將生意做大,甚至做出國門的云廠商來說更是如此。

3.投資、收購與合作,越發重要的生態戰略

一家云計算企業的能力始終有限。當下,在全球云計算類企業的財務數據紛紛出現積極信號的同時,更多的投資、收購與合作事件正在產生。

比如微軟75億美元收購面向開源和私有軟件的代碼托管平臺GitHub,希望與千萬數量級的開發者接觸,促進云服務Azure的進一步發展。又比如阿里云早前通過投資將擅長云存儲和CDN的七牛云納入生態,希望壯大整體實力。另外,近年來國內外各大企業都在以平臺的名義,以開放的態度召開生態峰會、開發者大會等,都希望進一步了解需求,進而與上下游企業建立合作,擴大生態。

三、應用領域的不同進度

如同本文之前的講述,國內云計算產業與美國相比有5年的差距,由此來說,國內外應用發展一定是處在不同階段的,而且體現的是產業鏈整體的技術差距。

比如工業物聯網需要有芯片廠商、通信廠商、自動化廠商、云服務提供商、設備廠商及軟件廠商的通力合作,在智能制造領域,歐美的發展進度遠遠快于國內;又比如自動駕駛、AI醫療等等,歐美國家同樣有著不同程度的領先。

不過,考慮到云計算廠商最近的戰略積極性,以及其在物聯網領域的基礎設施特性,國內物聯網應用的未來仍然不可低估。可以看出,平臺廠商正在與終端制造商、運營商、系統集成商等產業鏈各個環節一道,致力推進IoT項目的落地。

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傳動網(www.cdcst56.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