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直接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生產力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份額。區別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制造業是必不可少且至關重要的衡量指標。

近年來,全球主要經濟體都在積極尋求構筑未來中長期增長的支點。美國提出制造業復興計劃,法國、英國、日本等也都各自提出了振興制造業的戰略或計劃。即便是一直被認為是制造業強國的德國也推出了工業4.0戰略,中國也宣布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和《中國制造2025》行動計劃。各主要經濟體將目光聚焦于制造業,中國作為制造業第一大國,制造業占GDP比重接近35%,但我們必須看到的是,中國的制造業總體上大而不強,結構性矛盾突出,自主創新能力弱的問題仍然沒有根本改觀。
那么制造業企業轉型升級的關鍵點在哪呢?
1、機器人助力智能制造
2月,美的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對外宣布與Servotronix,一家專注于開發和銷售運動控制及自動化解決方案的以色列高新企業之間達成戰略合作。這是繼收購德國工業機器人行業巨頭庫卡之后,美的又一大動作。
美的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方洪波表示,此次戰略合作是美的在拓展自動化和智能制造產業上的又一個里程碑。“我們對Servotronix在運動控制領域的技術實力和創新潛力充滿信心。美的將持續加大在自動化和智能制造技術方面的投入,并在產業鏈協同、市場上面給予更多支持,不斷增強現有產品市場競爭力的同時,共同探索未來發展機遇。”
美的高調布局,毋庸置疑,這是其智能家居、智能制造“雙智”戰略穩步推進的重大成果。“此次戰略合作將極大推動Servotronix全球業務拓展,尤其在前景巨大的中國市場,有助公司在全球機器人、運動控制及自動化領域取得領先地位。”

2、用好工業大數據
不止是寫新聞時可以用到大數據,在工業領域,大數據發揮的作用也是巨大的。
工業大數據,大體上是3+3,第一個“3”是指3個層面——企業,企業上面的供應鏈、產業鏈和生態鏈,以及在這上面的行業管理和宏觀經濟。第二個“3”是指每個企業都有的3個過程——生產,使用,以及發展中的經營效益,所以,“3+3”基本上把工業大數據的脈絡圈起來了。
從企業的角度看,工業大數據是在一個企業的設計、創新、生產、經營和管理決策過程產生、使用和轉型升級過程需要的信息之和。所以最小的圈是企業,一個企業從開始到生產線到設計、到工藝過程、到人,一直到管理、決策、市場、服務,像這樣的環節都在使用。
從供應鏈、產業鏈和生態鏈的角度來看,工業大數據是供應鏈、產業鏈和生態鏈產生、使用和需求的各類信息之和。這三個鏈之間很難一刀斷開,因此,我也是從一個概念來看。所以,制造業也好、工業企業也好,整個過程是一個鏈環周。這個鏈不僅是一個企業,更重要的是政府機構、研究機構,需要把控和研究如何追求制造業前兩環的優化。所以我們看到了超越一個企業的生存、使用和發展需求的新工業數據。
從行業管理和宏觀調控的角度來看,工業大數據是工業行業管理和宏觀調控產生、使用和需求的各類信息之和。每一個行業的管理都需要工業大數據,在工業行業又生存了很多企業,做好工業數據管理需要這樣一個鏈條,所以“3+3”構成了工業大數據的外延,每一個環節,使用的和需求的中間是交集,這樣才對工業大數據的發展提供了基礎。
3、創新是根本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技術引進固然重要,但如果只是一味生搬硬套而沒有創新,國家發展不會長久。
“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7”于2017年3月18-20日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主題為“中國與世界:經濟轉型和結構改革”,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出席并發言。
他表示,國際上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都表明,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根本出路在于創新,使創新成為驅動發展的主要動力,實現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的根本轉變。我國制造業的發展已經進入到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創新將成為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主引擎。
他指出,近年來我國創新成果不斷涌現,但我國制造業創新的體制機制還不完善,仍然存在著一些制約創新的短板和弊端。下一步將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創新驅動發展為主題,全面的實施“中國制造2025”,加快制造業的提質增效升級。
4、智能型人才培養亦是關鍵
2016年是人工智能發展的元年,大大小小的企業紛紛布局引進工業機器人進行生產,以提高生產效率,提升市場競爭力。但隨著機器人應用的日漸廣泛,新的問題隨之出現:高素質的產業技術工人大量缺乏。
要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我國必須打造一大批高素質的產業技術工人隊伍。具體來說,要優化學歷教育與職業教育結構比例、暢通技術工人職業發展道路、提升新時期技能工人的社會地位。
縱觀世界工業發展史,但凡工業強國,都是技師技工大國。據統計,在日本整個產業工人隊伍中,高級技工占比40%,德國的這個數字達50%。反觀我國,這一比例僅為5%,全國高級技工缺口近1000萬人。產業工人整體素質和技能水平不高,已成為我國工業制造“大而不強”的重要原因。
現實中,受各種條件限制,技術工人待遇低、發展前途不明朗,也大大削弱了這類職業的吸引力,職業教育學校的學生更是常常被貼上“差生”的標簽。
而德國、日本等制造強國,則非常重視技工人才的培養和使用,針對職業教育投入大量人才、財力、物力。德國企業家認為,一流的產品要由一流的技工來制造;再先進的科研成果,如果沒有技工的工藝化操作,也很難變成有競爭力的產品。
那么要如何打造一大批高素質的產業技術工人隊伍。
具體來說,首先,在教育層面,糾正重學歷教育輕職業教育的局面,優化學歷教育與職業教育的結構比例,探索開展高校教育、職業技術教育與工業文化普及、先進制造業人才培養的結合試點。其次,在國家層面,暢通技術工人職業發展道路,改革現有職稱評選方法,提高技術工人的薪金待遇,創造更好的職業發展前景,增強職業吸引力。最后,在社會層面,加大宣傳力度,提升新時期技能工人的社會地位,增強技能人才的光榮感,鼓勵更多年輕人走技能成才之路,形成“崇尚一技之長、不唯學歷憑能力”的社會氛圍。
可喜的是,今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針對影響產業工人隊伍發展的突出問題,從創新體制機制、提高產業工人素質、暢通發展通道、依法保障權益等方面,作出一系列制度安排和具體部署。可以預見,這必將對推進技術工人隊伍建設起到巨大推動作用。
技術提升、人才培養、創新精神,三者缺一不可。事實上,在“大刀闊斧”地“改頭換面”前,企業應該確定未來的大致走向,明確發展戰略,一步一步往前走,實現成功轉型。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
(本文由中國傳動網整理發布,部分資料來源于中國經濟網、控制工程網、中國機器人網)

























網站客服
粵公網安備 4403040200094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