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大批資本和企業涌入無人機市場,入駐環境監測、智慧農業、快遞運輸,以及軍事應用領域,掀起了一陣無人機風暴。
如今,初創期的泡沫漸褪,市場需求回冷,無人機市場迎來了大面積洗牌。上月,無人機企業Lily因未能如期送出眾籌時承諾的新品,宣布倒閉。全球排名前三的無人機制造商Parrot也遭遇了發展瓶頸,面臨裁員。在供需失衡,競爭加劇的大環境下,無人機企業亟需加速轉型步伐,深挖細分市場推動需求反彈。
無人機“虛火”降溫
當前,無人機市場已遭遇天花板困境,資本市場的“虛火”逐漸降溫。據畢馬威和CBInsights的報告顯示,2016年第三季度,全球無人機行業僅獲得13筆共計5500萬美元的投資,而第二季度,13筆融資總計約1.06億美元。投資規模大幅度縮水,靠山不穩的無人機企業只能自求多福。
近日,無人機企業Lily宣布倒閉,無人機制造商Parrot宣布裁員,3DRobotics退出無人機硬件市場。在我國,零度智控宣布裁員134人,約占員工總人數的25%。億航智能裁員約70人,約占員工總人數的20%。在資本寒冬的連鎖反應下,一直領跑無人機市場的大疆也出現市場份額下滑的情況。
對此,有分析認為,投資大潮過后,無人機企業的競爭將是研發實力、產業鏈管理、資金量之間的較量。在產品應用單一,高度同質化的前提下,中小型無人機企業將很難挺過考驗,預計2017年將有更多無人機企業倒閉或選擇轉型。
緣何風投如此冷漠?
眼下,業內對無人機的投資前景并不看好。VelocityGroup機器人及無人駕駛系統業務發展總監RonStearns坦言到,無人機將不會成為公司未來獲得風險投資的最主要部分,風投并不希望把錢投給只依賴無人機生存的公司。對比之前的狂熱,是何因素促使風投對無人機如此冷漠?
首先,從市場需求上看,根據調研機構艾瑞的數據,無人機市場可劃分為四大類:航拍市場、農林植保市場、安防市場與電力巡檢市場,到2025年相應的市場規模約為300億元、200億元、150億元和50億元。專業級市場的需求在整個無人機市場占據更大比重。顯然,資本投資扎堆在消費級市場不太合理。
其次,從投資回報來看,有業內人士表示,過去幾年,風投瞄準無人機消費市場,看中了消費級產品簡單易操作的特點,卻低估了技術完善所需要的時間和資金。資本追逐在一定程度上打亂了行業技術研發的節奏,直接影響到了產品的質量。此外,行業龍頭已確定,缺乏創新的中小無人機企業已很難爭得上游,也自然會受到風投的拋棄。
最后,從消費者角度而言,無人機不是生活必需品,功能相對單一,性價比不高,還存在電池續航、載重方面的痛點,很難激起普通消費者的購買欲。
轉型升級提振市場
消費級無人機市場已然陷入“僧多粥少”的窘境,缺乏技術突破的市場前景令人擔憂。有研究報告指出,以航拍為主打的消費級無人機難以擺脫航模玩具的標簽,市場增長潛力有限。而只有開發專業領域應用才能為市場注入一劑強心針。可以預見,未來將有不少無人機企業轉型發展,挖掘農業、安防、電力、測繪、影視、物流等細分市場。
但轉型升級并不意味著企業就此走上了康莊大道。有專家表示,原來做消費級市場的企業不一定能很好地適應工業級市場。一方面,兩個市場的產品應用不同,對外觀、性能等方面的要求也存有較大差異。舉例而言,工業級產品更講究續航能力,對電池的要求嚴格。而物流等應用場景更關注無人機載重能力。這就需要企業找準差異化市場定位,切中不同消費群體的痛點,集中資源研發更專業的功能和更精細的應用。
另一方面,工業級無人機市場的渠道更為復雜,需要企業廣結善緣,積極尋求合作良機。而這中間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對于大多數“無依無靠”的中小型無人機企業而言,半路折戟的可能性很高。
綜上所述,無人機市場已從初創井噴期過渡到了洗牌期。在消費級市場需求疲軟,行業霸主已定的今天,要想在市場變革的浪潮中屹立不倒,企業亟需在市場定位、技術研發、渠道合作方面狠下功夫,從而收獲自由翱翔的一片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