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深圳如何走出無人駕駛產業第一步?

時間:2017-01-04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在中國打造一個無人駕駛示范基地,選擇哪個城市?各大名校和企業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最有創新活力的深圳。

在剛剛過去的2016年,無人駕駛汽車無疑是創業的新熱點。去年7月1日,南方科技大學、密歇根大學、前沿科技產業管理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協議,三方將在深圳聯合建無人駕駛示范基地。這是深圳與美國密歇根州合作的重大落地項目,也是廣東首個此類示范基地。“雙創周”期間,深圳前沿產業基金和密歇根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開發無人駕駛汽車的核心技術并在中國落地和推廣。

另一方面,在無人駕駛熱度高漲的同時,業內專家也在對無人駕駛時代產業化進行“冷思考”。其實,深圳在無人駕駛的布局并未走在全國前列,從技術研發到產業化,深圳缺少相應的基礎。

那么,深圳該如何補齊短板,走出無人駕駛產業發展的第一步?

前景:未來汽車60%的價值來自軟件

谷歌、特斯拉等美國公司都在開發自動駕駛,大量的中國公司也趁勢布局,包括百度、騰訊等。無人駕駛產業,一個與汽車相關的產業,為什么是互聯網公司率先布局?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先進院”)研究員李慧云是無人駕駛的項目負責人。她解釋說,無人車顛覆性的技術在汽車之外。福布斯雜志去年初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未來的汽車60%的價值來自于軟件。它的硬件,就是汽車這個殼子只有40%的價值。

“開1000個小時的車出現一個差錯,這對于無人駕駛來說是不允許的。”先進院集成技術研究所副所長喬宇表示,視覺研究是增加汽車對環境的感知能力,這需要攝像頭采集周邊的視覺圖像信息,還需要用到超聲雷達等不同的傳感器,采集信息后進行內容分析。

“視覺識別應用到汽車駕駛中還需要特別高的實時性,響應時間要快。”李慧云稱,雖然目前人臉識別技術的精度已經非常高了,但是運用在復雜的路況中車輛交互行駛,想要進一步提高精準度還面臨很大的挑戰。視覺技術在無人駕駛領域的應用和推廣還需要十倍于前面的工作。

先進院的研究內容還包括讓無人駕駛汽車自己選擇停車位。李慧云介紹,我們有一些數學模型能夠對個體案例,比如醫院、機場、大型購物中心發布的即時信息進行信息收集和預測,根據不同的物業類型和交通擁堵狀況,推薦行車方案。如果是大型的展會或節假日期間車輛從四面八方涌來,容易造成擁堵,智能駕駛可以統籌協調車輛停在目的地周邊,推薦給駕駛者一個次優型的停車方案。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李德毅并不主張所謂全自動駕駛的說法。他認為,無人駕駛應該是一個過渡性的產業,現在是“人駕駛為主,機器可以提醒”,將來能夠實現“機器駕駛為主,人可干預”。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駕駛的安全性。

“未來,汽車會成為人工智能的典型應用場景。”國家“千人計劃”專家、深圳云天勵飛技術有限公司CEO陳寧表示,智能汽車不僅可以實現無人駕駛,還會增加越來越多的服務性能,比如訂餐、出行導航、會議等。“一旦實現自動駕駛,它就會成為移動的辦公室、移動的家庭。這需要更多研發企業來推動,如果我們不試錯就永遠不會有這一天的到來。”

短板:深圳汽車產業鏈存在缺環

深圳作為全國科技創新的排頭兵,在無人駕駛領域的布局卻未走在前列。先進院從2015年底開始布局無人駕駛。李慧云說:“雖然深圳各大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已經開始了這方面的研究,但是我們比起北京、上海、重慶以及東北的哈工大起步較晚。”

究其原因,李慧云認為,汽車制造業并不是深圳的優勢。深圳只有比亞迪一家具有規模的汽車企業,產業鏈存在缺環,沒能形成集群效應。“畢竟只有‘大腦’是不行的,還要有車體本身,因而無人駕駛產業在深圳似乎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深圳市怡豐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昊對此表示認同。在他看來,深圳高等院校的研究大多只停留在理論階段,因此該公司的無人駕駛項目是和北京理工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浙江大學以及德國物流研究所合作的。

雖然高校和科研機構相對薄弱,但高新技術企業歷來是深圳科技創新的引擎。雖然已經有部分企業涉足該領域,但均處在起步階段。

一些海外公司擁有較好的技術基礎。例如法雷奧汽車內部控制(深圳)有限公司是先進院無人駕駛項目的合作單位,總部位于法國。在中國,語音識別和人機交互的研發集中在深圳。“全自動泊車系統是無人駕駛的關鍵技術,目前已經轉移到了深圳。”深圳法雷奧研發合作策劃高級經理喬鈞介紹,公司已經無需做算法的早期設計,而是在進行優化,同時根據中國本土車商的要求,進行本土化改進。目前,公司已經拉到了長安、吉利等客戶。

然而,法雷奧深圳分公司的研發依然面臨困難。首要困難是資金。同時,法雷奧的核心技術仍然掌握在歐洲方面,所以公司也在從歐洲爭取最前沿的項目,這也需要大筆資金。其次是人才招聘難。多年來,深圳高等教育發展相對滯后,人工智能人才基本來自其他城市以及海外,然而深圳的高房價和生活成本讓很多人望而卻步。喬鈞表示:“算法需要有非常扎實的數理基礎才能構建各種復雜環境,員工需要至少一年的培養才能勝任,于是很多軟件從業者更愿意選擇容易上手的IT領域工作。”

建議:設立專項資金支持產業發展

雖然無人汽車上路還需要很長的時間,但在一些較為簡單的應用場景,無人駕駛已經實現了產業化。

深圳怡豐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汽車搬運AGV機器人,使用激光導航技術,實現了無人化停車,定位精準度誤差少于5mm,行駛速度最高可達1.5米/秒,可為現有停車場增加40%以上停車位。該公司董事長吳昊表示:“我們做的是低速的無人駕駛,也屬于無人駕駛的范疇。”

據吳昊介紹,無人駕駛技術能夠應用的領域還有很多,例如倉儲物流、小區管理、安防、巡檢、搬運貨物等。

“在我們看來,無人駕駛的市場比機器人和智能裝備加起來都要大。”近年來,深圳市政府緊跟發展潮流,在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和智能裝備產業投入了大量專項資金。李慧云提議,市政府可以設立無人駕駛的專項資金支持產業發展。

在李慧云看來,深圳天生就有創新和冒險的基因,很多投資人和企業家愿意布局5年之后的市場。不僅如此,高端前沿的市場也是深圳一大優勢。“江西、山東、湖南等地雖然汽車廠商比較多,但市場不及深圳高端前沿,所以并沒有向這個方向傾斜。”

深圳的傳統優勢電子產業創造了大量的電子類人才,這對無人駕駛技術的開發同樣有所幫助。“全國的硬件哪里最好?深圳。”喬鈞認為,深圳要以自己的硬件優勢和硅谷形成良性的互動,目前很多軟件公司已入駐硅谷,像特斯拉、谷歌、百度、騰訊。對此,他強調:“深圳急需引進理解硅谷思維的人才,讓算法馬上化為硬件。”

深圳汽車的產業鏈條畢竟是缺環的,這就需要政府層面搭建更多的橋梁。前沿產業基金聯合創始人王樂京提出了探索“產城融合”的模式,匯聚上游的核心元器件、傳感器、決策算法供應商,中游的整車方案商(包括車廠、互聯網車企),下游的運輸、出行、交通、金融、保險、后市場等企業,形成包括“需求鏈”和“技術鏈”在內的產業集群。

“無人駕駛時代真正到來,整個社會體系都要構建好。”喬宇強調,無人駕駛的實現不是僅有技術就行,還有待適合于中國特定道路狀況的法規、道路設施建設等整個社會體系的完善。

“政府可以考慮設置無人車專用道路。這樣行駛路況會比較簡單,從而降低訓練難度,讓無人駕駛的實現更為安全。”喬宇說。

■三問無人駕駛汽車

工作原理是怎樣的?

李慧云做了一個生動的比喻:“無人駕駛就是模擬人的眼、耳、腦、手、腳。‘眼’可以‘看’路牌,辨別前方障礙物,‘耳朵’雷達可以‘聽’到遠距離的信息,例如目的地停車場的數量并做出預判和調整,這就需要‘腦’對‘看’到、‘聽’到的信息進行數據處理和分析判斷,再由‘手’和‘腳’來執行。”

其中“手”和“腳”的操作雖然基于發展了上百年的機械動力,但李慧云認為,在操作中人的優先級別應該高于車,任何時候必須就要聽從人發出的指令。

價格昂貴嗎?

作為用戶,最關心的則是無人駕駛汽車的價格,如果價格過于昂貴,就會對產業化構成嚴峻挑戰。研發單位也在絞盡腦汁減低技術成本。李慧云說,市場上一個四線的激光雷達10萬元左右,軟硬件加到一起25萬元,一部車一般需要多個激光雷達,那就要一兩百萬了。“目前,僅僅模擬人的眼就要花這么大代價。”

實現量產要多久?

李慧云表示:“在國外預計5年之內,我們要再晚兩三年。”

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傳動網(www.cdcst56.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