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4.0源于德國,也稱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已被全球主要工業大國所采納。目前,工業4.0尚沒有全球統一的標準。11月4日,在第十五屆德國經濟亞太會議上,華為副董事長兼輪值CEO胡厚崑就此表示,全球商業、技術和政府部門需要更密切地進行合作,識別實現工業4.0所需的關鍵能力,并達成共識。
華為副董事長兼輪值CEO胡厚崑
“工業4.0將會改變行業格局,促進社會發展,對各國經濟競爭力將產生重大影響。我們相信,信息通信技術是這一革命的關鍵使能技術。物聯網(IoT能力)、穩健的云基礎設施、先進的軟件開發能力是實現工業4.0的關鍵。”胡厚崑認為物聯網是工業4.0和智能社會的基石。要充分釋放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潛能,各個行業需要圍繞傳感器、芯片和寬帶網絡進行更大力度的創新。
工業4.0需要先進的軟件和應用開發能力,以使存在云中的數據產生價值。這其中,非常重要的是大數據分析能力和人工智能應用能力。
實際上,融合是工業4.0的關鍵,體現在工業和信息業融合、信息業內部融合等多個層面。在工業和信息業融合中,工業企業的核心優勢是專業技能和源數據,而ICT企業則具備很強的網絡互聯、大數據和人工智能能力。在信息業內部融合中,通信、軟件和應用也需要跨領域融合,從而為企業提供強大的、定制化的一站式云服務。
當前,行業熱詞榜里,工業4.0與中國制造2025恐怕是一到繞不過的坎兒。對于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來說,從事工業4.0都有哪些套路?
《中國制造2025》研究起草小組成員王鵬(左二)
“工業4.0熱”在今年工博會上可以說又熱了一把,制造業積極尋求轉別的熱度并沒有退去。轉型是近幾年經濟下行壓力帶來的必要選擇,也是智能制造繞不開的路。
在剛剛落幕的2016年工博會上,包括中國傳動網編者在內的眾多媒體參加了博世工業4.0專題研討會,現場聆聽了《中國制造2025》研究起草小組成員王鵬的分享。
他認為,中國制造2025的核心理念、突破口、主攻方向就是智能制造。中國制造2025和工業4.0,今天可以把它劃等號,因為工業4.0的核心,也是智能制造。
工業4.0智能生產線
他表示,大致的套路,和過去在信息化時代,上ERP、企業信息化解決方案差不多。中間有很大差別的,就是現在的大部分是降低成本導向的。我們的解決方案,是幫客戶“降本增效”的。
自從工業4.0成為熱點,市場確實出現了很多解決方案。各種企業,過去做硬件、軟件、系統集成或者做咨詢的,都在提供各種各樣的產品、服務、解決方案,當中差異很多。有不同的行業,還有的側重點不同,有的是強調生產執行環節,有的是強調產品研發設計的環節,有些是物流、有些是內部管理流程、客戶服務等等。
他強調,工業4.0也好、智能制造也好,是一種生產模式的變革。用最簡單的話說,就是把個性化需求和大規模的工業生產能夠有機結合起來。重要的是一種模式的轉變,是創新導向的,這方面的解決方案非常少。當然,也有一些廠商在探索。現在能看到大部分的解決方案,還是告訴客戶你能降低成本、改善管理,或者提高交付能力,大致而言還是圍繞著成本導向的,創新導向還是少。未來大家要觀察,比例會不會有變化,會不會有更多創新導向?企業如果能夠按照個性化需求、規模化定制的角度提出解決方案將會很有生命力。
實際上,中國制造要牢牢抓住工業4.0的機遇,必須通過打好數字化管理架構和理念能力基礎、設計數字化轉型的戰略舉措、建立可持續的生態體系等三個關鍵舉措設計量身定制的數字化轉型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