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華立集團與西門子(中國)簽訂了智能制造戰略合作,這不僅代表華立新智能制造體系建設項目進入實質性落地階段,也標志著華立全球智能制造布局的大幕正式拉開。
事實上,華立已經在杭州地區的五常基地、金星基地、青山湖基地,湖北的武漢和隨州基地,云南的昆明基地,東南亞的泰國基地全面實施項目投資,一張華立全球智能制造“新藍圖”已然展開。
“中國企業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正面臨一場分水嶺式的洗牌。”華立集團掌門人汪力成認為,互聯網熱潮讓眾多企業前赴后繼,不少企業認為只要插上互聯網的翅膀就能使企業再現活力,甚至完成騰飛。但這可能迷失了實體經濟發展的本質要求。
“互聯網好比一朵飄在空中的云,它需要靠水蒸氣的凝結才能化為雨露滋潤實業的沃土。”汪力成所指的“水蒸氣”是一種能夠提供質量過硬、靠譜、讓消費者超預期滿意的產品和服務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就是企業的魂——工匠精神。
在汪力成看來,“工匠精神”不是單指優秀的手工業技術,而是一種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態度,以及對滿足用戶需求的決心。對此,汪力成認為在互聯網思維和工匠精神兩手抓的同時,以創新驅動的幾何倍數不斷探索和改進自身的制造方式、發展方式、商業模式,才是傳統企業的轉型升級的重要路徑。
隨著個性化消費時代的到來,過去標準化、大批量的生產模式已無所適從。智能制造正是打開這扇制造難題大門的鑰匙,讓個性化、批量化、及時化的生產方式滿足消費升級的需要。
深耕制造業40多年的華立,一直在探尋智造解決方案。華立曾對周邊的一些企業調查后發現,城西有不少雙創企業在產品成熟等待量產時,會選擇把智能硬件委托給外地企業生產,而當地沒有高效的智能制造是重要原因。發現痛點之后,華立比較了走在全球智能制造前列的企業,最終請來了在智能制造的“導師”——西門子。
此次與西門子的戰略簽約,不僅有助于華立搶占以能源管理為核心的儀器儀表制造制高點,更重要的是在這位“導師”的指導下,實現符合時代需求的工匠精神的目標。汪力成希望通過此次和西門子合作,能幫助更多的中國制造提升水平。未來,華立可以實現獨立的“OEM”和“ODM”業務模式,除了滿足華立自身的需求外,也可以為周邊的創業企業服務。
“外因要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西門子是外因,關鍵還是看自己。”汪力成表示,企業要實現精益管理和精益制造,最大的難題還是如何通過機制創新培養和長期穩定一支具有“工匠精神”的專業人才隊伍。此次合作,也是華立提升培養管理團隊的契機。
在經濟下行壓力之下,傳統制造業紛紛探尋個性化定制等先進制造方式。汪力成認為,這恰恰是大規模投資建設“智能制造體系”的最好時機。今后3年,華立集團將逐步實施總投資超過30億元,按照C2M理念設計產業制造平臺和智能制造體系。
為了實現該體系,華立在牽手西門子的基礎上,還邀請了浙江大學等科研單位,采用先進的工業4.0指導思想與建設框架,結合精益生產原則,采用綠色節能手段,打造智能儀表行業的綠色基地,實現“能源物聯網”生態布局。
但實現“中國制造2025”不等于簡單地實現機器換人和自動化生產,能讓企業改變的內在動力才是最重要因素。對此,汪力成十分認同西門子首先建設“數字工廠”的做法。西門子中國執行副總裁王海濱表示,未來智能制造所帶來的優勢對不同規模企業的影響都很明顯,包括生產力的提高、更快響應市場需求、縮短產品上市時間,以及提升生產的柔性等各方面。這種變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不同行業不同規模的企業有長遠的規劃。
























網站客服
粵公網安備 4403040200094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