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業態的迅猛發展,被喻為“工業糧食”的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將迎來“黃金十年”。據工信部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國內集成電路市場規模接近1.2萬億元,已經成為全球最大一塊市場。
經過過去7年的努力,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推動了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也使中國的集成電路市場全球成為世界最大的市場。但仍需要看到的是,近幾年,集成電路相關產品仍然大量依靠海外進口。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所長葉甜春指出,面對激烈的市場環境,國內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并非一勞永逸,還需要持續地創新和研發資金的投入。
集成電路迎政策與市場雙項利好
近年來,集成電路國產化的步伐正逐步加快,尤其是在信息安全日益重視的當下。作為現代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核心行業,集成電路行業是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國家安全的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產業。工信部數據顯示,去年,我國集成電路市場規模達到了11024億元,同比增長6.1%。而在新一輪的集成電路爆發期,政策支持力度和市場發展潛力空前。
在政策方面,2014年6月,國務院印發《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并制定三階段目標;2014年9月份正式成立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基金總規模達到1387.2億元。截至2016年3月底,國家集成電路投資基金總共投資了32個項目,累計投資額超過460億元,涵蓋了整個產業鏈。一些地方也正在探索設立基金支持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如湖北成立了集成電路存儲器產業投資基金;福建設立500億元投資基金支持泉州晉江存儲器產業發展;合肥、深圳等集成電路產業基地也正在籌劃設立基金。此外,政府在融資、稅費等方面都予以相應地扶持。工信部還表示,在“十三五”期間,將通過設立國家產業投資基金、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等方式,最終在2020年,實現集成電路產業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逐步縮小,全行業銷售收入年均增速超過20%的目標。
市場方面,當前,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業態的興起,數據中心建設持續擴張,服務器、存儲器等產品需求大增,這些將成為未來集成電路產業新動力。此外,3D打印、可穿戴設備等以集成電路為核心零部件的行業也已成為社會發展的熱點與趨勢,吸引了眾多資本的入駐。
市場激烈競爭加劇
不過,盡管中國集成電路的市場潛力巨大,無論是政策還是市場都在積極推動行業的發展,但目前,中國集成電路市場仍然大量依靠海外進口,市場長期被海外巨頭牢牢占據。集成電路進口總額長年居高不下,已經連續幾年超過原油成為我國第一大進口商品。
對于國內廠商而言,當前的市場狀態不僅是一個巨大的機遇,同時也意味著巨大的市場競爭壓力。一方面,由于集成電路行業規模經濟特征明顯,我國集成電路企業正在醞釀著大規模的兼并重組,規模偏小的集成電路廠商將形成較大的沖擊。另一方面,伴隨著國內終端市場潛力的進一步釋放,國際集成電路制造商紛紛在中國投資設廠,市場重心不斷向中國轉移,使得我國集成電路行業內競爭進一步加劇。
創新和資金持續投入研發是行業發展關鍵
政策與市場的雙重利好,讓近些年我國集成電路的技術實力顯著增強。更為可喜的是,集成電路產業集群化分布進一步顯現,已初步形成以長三角、環渤海、珠三角三大核心區域聚集發展的產業空間格局。
然而,在競爭不斷加劇的市場環境下,有專家表示,產業發展并非一勞永逸,要想在國際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需要有創新意識,和持續投入的研發資金。葉甜春指出,集成電路是一個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極為迅速的行業,投資沒有持續性是集成電路發展中的大忌,投資特別是技術研發資金的投入必須有持續性,才能跟得上國際的步伐。
不過國內廠商除了要持續性的投入以及研發之外,瞄準市場趨勢,開展全局性、系統性、集成性創新,組織創新研發聯盟,推動產業鏈創新同樣必不可少。
更多資訊請關注電力電子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