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宏觀經濟低迷導致總體需求下降,眾多產能過剩的領域供求關系的矛盾越發明顯。訂單量在減少,規模經濟效果受阻,人口低成本的紅利用完,再加上互聯網經濟、新商業模式、新技術的沖擊,讓很多風光一時的企業被迫停產或倒閉。
三十年改革開放以來,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最為活躍、也是對經濟發展貢獻最大的廣泛民營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快速崛起與成長,讓中國成為世界的工廠,全世界都可以享受到低成本的價格福利。然而,近些年來隨著勞動成本的攀升,價格優勢已不再顯著,以勞動密集型為特點的生產制造企業的日子更加難過。
中國經濟進入換擋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已成為廣泛的共識,作為企業更應該關注自身內部的調整和生發,筆者由于工作之便可以接觸眾多一線企業,在傳統制造企業轉型過程中存在以下共性問題:
1、多數企業缺少長遠的戰略思考,他們主要精力投放在抓訂單、抓生產、抓管理上,在需求旺盛、訂單不斷的時期依靠擴大規模、簡單復制作為主要戰略手段,很少從產業發展與變遷的視角去思考未來5~10年甚至更遠的戰略布局。因此一旦經濟周期發生變化,就會有眾多企業應對不及,即使臨時采取的激進措施也至多化為一支強心劑。企業家需要站在更高的層面決策企業的未來,而不是被糾纏在日常事務,有些問題如果從產業變遷的進化過程來看,無非是成長中的煩惱。
2、管理團隊與組織能力難以支撐企業升級,往往管理規范化程度越高的企業越容易固化管理團隊的思維和行為,假如維持原有的業務形態沒有問題,但要有新的拓展和創新就會顯得力不從心。長期專注在產業分工的某個環節中,管理者接受的信息被局限,從而阻礙了管理團隊的學習和成長,加之企業原有的文化與理念已然根深蒂固,從另一個方面來看也阻礙了組織內部的創新。很多企業會有創新和拓展意識,但是把一塊新業務放在公司原有的體系內培育,從管理機制、組織文化、管理團隊上沒有形成一定的隔離,多半不會達成預期的結果。
3、缺少資本運作意識與管理能力,作為早期創業成長起來的一批企業家,較少經歷過金融與資本領域的學習和訓練,以至于企業從頂層開始資本經營的意識不足。很多企業只是為了“上市”而上市,缺少了上市前的布局和上市后的運作,因此難以發揮出上市公司的價值。即使多年主版的企業,仍舊沒有建立起一套有效地市值管理團隊和思路,通過融資、并購或換股合作的方式促進企業轉型,讓上市公司成為產業的引領者仍需要“高人”指點。
4、品牌意識、品牌管理嚴重不足,雖然世界各地都在流通著中國制造的產品,但很少能夠看到知名的中國品牌。品牌也逐漸成為中國制造企業心中隱隱的痛,以貼牌為生的企業其品牌價值幾近為零,他們很難從高附加值環節分一杯羹。中國制造不能成為低端品的代名詞,即使有很多高技術含量、高質量標準的產品出自中國之手卻貼著某些“大牌”,中國企業轉型升級已經到了必須建立自主品牌的階段,需要從設計研發能力、國際銷售渠道、品牌文化與內涵等方面下足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