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高明區第二產業占比穩居7成以上。近年來,區內部分制造業企業開始嘗試使用工業機器人,提高生產效率,保持競爭力。不過,工業機器人僅僅是工業4.0大的生態系統中的一環。從單臺自動化、到整線自動化、再到數字工廠完整的系統才是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13日,高明區引進國內知名機器人生產商與本地企業對接。通過積極探索擁抱工業4.0的路徑,高明區希望通過引進國內高水平的機器人制造商,發揮龍頭帶動效應,加快區內機器人相關產業的布局,從而為本地區企業帶來一場生產變革。
成效
提高生產效率減輕員工作業負荷
旋轉取一勺鋁合金熔湯、推送倒模澆鑄、取件冷卻……昨日,在荷城三和路的本田金屬技術(佛山)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8臺機械手正在鑄造汽車零部件懸掛控制臂,機械手操作可謂一氣呵成。
據介紹,這8臺機械手分為鑄造機械手、切割機械手、x線檢測機械手三類,總價462.6萬元,都是今年6月起相繼購買并投入使用,除X線檢測機械手為日本進口外,其余為國產機器手。
其中,鑄造機械手實現自動化澆鑄,一個機器手對應2臺鑄造機生產可24小時連續作業。切割機械手則抓取鋁合金鑄件毛坯進行粗切加工,取代由人手搬運產品通過固定工裝固定機床進行切割。切割完的制品采用機械人抓取進行X線內部缺陷檢查,可減輕人手作業勞動強度,且避免了X線輻射對人體的危害。
“生產過程中溫度可達720攝氏度,那么高溫的環境,如果用人工澆鑄,作業負荷很大,而且是很危險的。所以我們引進機器人,形成自動化生產線,員工不需要做高強度高溫作業,確保員工安全。”該公司總經理渡部正利說,公司成立將近10年,最初一直以人工作業為主的生產線,今年第一次引入自動化機器人設備,通過優化生產工藝,保持持續穩定的生產效率。
	
位于楊和鎮的廣東訊達電梯有限公司同樣在今年初投入125萬元購買2臺機械手。在該公司車間,記者看到,技術員黃超勝在折彎機械手的操作盒上輸入指令,該機械手則移動到指定位置,吸起一塊電梯轎廂底部鐵板輸送到臺上進行折彎。
“以前是兩個人把鐵板抬上去折彎,很費力氣,現在一個人操作機械手便可循環工作。”黃超勝說,焊接機械手就更厲害了,以前1個人焊接1個零部件需要1分鐘,焊接機械手可在2~3分鐘內焊接完成10個井道部件的焊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困惑
機械手造價高昂缺乏技術人員
區經科促局相關資料顯示,目前佛山在陶瓷、家電、機械裝備及金屬材料加工等行業開展機器人應用的企業數量超過200家,機器人應用數量不完全統計有3515臺。作為傳統制造業大市,佛山對工業機器人的市場需求以每年40%的速度快速增長。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上半年,高明區467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應用或準備應用機器人企業數量為20家,其中機器人(機械手)使用數量約230臺,主要應用在陶瓷、家電、機械裝備以及金屬材料加工、物流配送等行業領域,主要用途是替代完成人工無法完成的一些作業。相比之下,目前高明區的工業機器人應用尚處于起步階段,機器人數量較少、水平較為初級。
部分企業反映,目前機械手仍存在的“硬傷”,讓企業不敢放手讓機械手參與全部的生產工序。
記者在訊達電梯生產車間觀看技術員操作折彎機械手時發現,從人工輸入指令到機械手操作,需要相當長的時間。“目前遇到的問題就是,定位比較困難,耗費一點時間。”黃超勝說。
位于楊和鎮的住友富士電梯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司購買了一臺機械手,但由于訂單大多是根據客戶需求定制的電梯,尺寸、大小等不盡相同,機械手不能滿足需求,只能被“投閑置散”。“機械手在標準件的生產方面確實提高了產量,但在非標準件方面體現不了這個優勢,我們依靠一些進口的機器還是能滿足現在的生產需求”。
據了解,目前很多企業的機械手的使用編程均需要企業內部的技術人員去設定。企業除了與機械手的生產廠商保持溝通協調外,基本上無其他途徑尋求幫助,解決技術難題。
此外,目前高明區內僅有部分企業對使用機器人有較強的意向,由于當前工業機器人的核心部件全依賴進口,價格較高,價格少則數十萬,動輒上百萬,企業難以承受。此外,工業機器人是當今高精尖科技產品,需要專業技術工人進行操作,在企業利潤下降、融資相對困難、專業技術工人缺失等因素綜合作用下,工業企業使用機器人的積極性不高、難以推廣。
扶持
以龍頭產業項目帶動機器人產業加快布局
圍繞企業使用機器人的困惑,上周五,高明區舉辦機器人產業發展對接會,為本地使用企業與國內先進的機器人生產企業對接搭建平臺,對高明企業反映的技術難題進行探討研究并給予相關技術指引。
高明近日引入的機器人制造商是國內技術領先、管理完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機器人企業之一。該企業負責人說,用機器人代替勞動力只是節省成本,最關鍵的還是產品質量要提升,轉型升級需要個性化的智能制造,而智能制造則包括智能裝備、智能生產、智能產品、智能服務、智能物流五大要素。
今年,《佛山市扶持企業推進機器人及智能裝備應用實施方案(2015~2017年)》正式出臺。該方案提出,2015~2017年,每年在市級技改專項資金中安排5300萬元用于扶持大型骨干企業、勞動密集型中小微企業開展機器人及智能裝備應用、成套自動化設備(自動化生產線)改造,支持智能化成套設備(機器人)技術研發以及智能制造公共服務平臺建設。
區經科促局負責人說,高明區機器人推廣起步雖然晚,但政府在這方面的決心十分堅定,下階段將適時出臺產業政策,加快制定工作方案和扶持政策,鼓勵本地機器人企業加大科技創新力度,獨立自主研發,積極鼓勵、引導其他企業逐步走上智能制造之路。
該負責人說,南車在高明建設生產基地,填補了高明軌道交通先進裝備制造業的空白,加速了地鐵二號線延伸到高明的進度,在高明建設國內首條氫能源有軌電車;而南車也獲得了佛山及周邊地區地鐵車輛制造的巨大市場。如果該企業集團能把相關項目落地高明,那么其將能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加快區內機器人相關產業的布局。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
                    
                    
                    
                            
                            
                            




















                        
                    
                        
                        

網站客服
 粵公網安備 4403040200094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