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德是全國首個國家級“裝備工業兩化深度融合暨智能制造試點”,正在通過工業機器人領航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并涌現了一批在行業內小有名氣的工業機器人制造業企業。
在周邊兄弟城市早早布局“機器換人”的背景下,江門的大小企業也正在逐漸推進“機器換人”,不少嗅覺敏銳的企業甚至早在五、六年前便已經率先嘗試進行“車間革命”,率先探路“智能制造”。
不過,“機器換人”的代價并不低,設備更換所需要的巨額資金何時才能回收,這也是江門企業普遍關心的一個問題。日前,江門30多家制造業企業的負責人組團齊赴順德“取經”,考察先進裝備制造業(工業機器人)企業。考察團到佛山市利迅達機器人系統有限公司了解機器人應用情況時,一名企業負責人便在座談會上直截了當地提出:“我們都知道‘機器換人’的好處多多,但前期設備投入要多久才能順利回本呢?”據了解,當前的自動化設備很多核心部件都來自國外,價格高昂。由于核心技術缺失,少數能生產工業機器人的本地企業,也面臨關鍵產業零部件依賴進口的瓶頸,這就導致機器人本體價格過高,給應用企業設下高門檻。而對于中小企業,建立自動化生產線需要的投資動輒幾千萬上億元,即便看到市場機遇,由于產業制造轉型升級所需的資金量巨大,也難以跟上形勢。

對此,廣東科杰機械自動化有限公司銷售副總經理劉春生認為,實施“機器換人”的確要求企業具備較好的利潤效益和資金實力,“前期投入比較大,與我們合作的企業按每年投入2000萬元計算,預計3年才能回本。”但與此同時,“機器換人”對企業產能提升、產品質量提升和節約用工成本等方面的拉動效應都是十分明顯的,經營收益的提高也能大大縮減前期設備投入回收周期。以海信江門空調基地為例,該基地總共投資8億元人民幣,經過8個月建設,新工廠已于今年1月起正式投產。“江門基地現有9條外機生產線、7條內機生產線和1條新冷媒空調生產線,運用了大量自動化設備,確保高效運行。”據海信空調江門生產基地的有關負責人介紹,盡管投資巨大,但江門工廠的自動化生產水平遠高于順德工廠,不僅打破原來的產能瓶頸,還可以提高品質和效率,“舉例說,2015年海信科龍預計推出20款智能空調,均產自江門工廠”。同時,“機器換人”對企業用工成本的影響也是十分明顯的。據劉春生介紹,科杰公司開發的一款智能機器產品,可以自動判別來料合格與否,“在以往,一個車間大概400臺機器,每20臺機器需要4名檢測員,每個檢測員月薪5000元左右,同時來料檢測也需要6個檢測員,每人月薪3000元左右。但在使用這款智能機器產品之后,扣除智能模塊產品的運營成本,大概能省下2/3的人力成本,每個車間算起來就是300萬元左右”。另一方面,現成的自動化設備有時候并不一定適合企業的生產,還需要二次改裝和調試。“打個簡單的比喻,自動化設備、機器人本體就像電腦的系統一樣,但要具體應用,還需要進行二次開發和調試。”江門市經信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根據調研,“應用難”目前已成為江門企業實施“機器換人”的一大阻礙。
對此,作為江門本土的一家老牌企業,大光明電力設備廠有限公司的探索或許能為不少企業提供經驗借鑒。與其他進行“機器換人”的企業不同的是,大光明的自動化設備主要是由自己的團隊研發、裝配,這樣也使自動化設備與企業的生產需求吻合度更高。據該公司總經理、教授級高工李仕奇介紹,“根據我們公司生產工藝的實際需求,公司的技術團隊先設計好相關方案,然后公司再去采購設計方案中所需用到的零部件,拿回來后再自己裝配、開發軟件、調試,最后應用到實際生產環節。”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
























網站客服
粵公網安備 4403040200094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