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污染、能源過度消耗,正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多的都市人開始關注綠色環保,卻鮮有人認識到我們居住的房子卻是能耗大戶。全球建筑能源消耗已超過工業和交通方面,占到總能源消耗的41%。我國每年新增建筑面積超過20億平方米,相當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鋼材。城市的垃圾與建筑有關的占到40%左右……
觸目驚心的數字下,部分領先企業已經在行動,如萬科探索住宅產業化、降低能耗、生物循環技術等技術研發應用;方興、招商利用成熟技術進行綜合應用,探索生態城市的建設運營;當代、朗詩等企業在消費層面上,進行降低能耗、凈化空氣、提高舒適度等方面的應用。
政府和部分企業節能減排、可持續發展的綠色行動正在改變我們曾經熟悉的地產行業。作為消費者的我們,又能為綠色地產,為藍天白云,做些什么呢?
現狀
房地產消耗世界四成水泥和鋼材
作為當前全球第一建筑大國,我國每年新增建筑面積超過20億平方米,新建房屋占全球一半以上。
由于長期依靠粗放發展模式,我國建筑業施工環節中,從水、電、能耗到人力資源,再到時間成本,浪費都極其嚴重。住建部原副部長仇保興曾引用數據:我國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國家,每年20億平方米新建面積,相當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鋼材。
資源消耗的同時則是能源消耗。
據悉,全球建筑能源消耗已超過工業和交通方面,占到總能源消耗的41%。同時建筑用電帶來的間接排放加上建筑使用初期能源所帶來的直接排放共占21%左右,僅次于工業排放。在中國,建筑使用能耗也占全國總能耗的接近30%。其中,主要是水電消耗,尤其是北方冬季的采暖能源消耗。
而對環境的影響方面,一方面是建筑物本身運行時產生的排放,另一方面則是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排放,這幾乎涉及到房地產所有與建設環節相關的上游企業。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房地產業是鋼材需求的大戶,房地產業用鋼占整個建筑業用鋼的50%以上。根據歷年建筑行業鋼材消費情況,我國建筑行業的鋼材消費量占整個鋼材消費量的50%左右,其中房地產業用鋼占整個建筑業用鋼的50%以上。
此外,建筑業還產生了大量污染物的排放,如施工噪聲、建筑粉塵、建筑垃圾、固體廢棄物、室內污染空氣等。
從粗放的黃金時代開始進入精細化的白銀時代的中國房地產行業,亟待改變目前的高能耗高污染的現狀。
建筑垃圾資源化率不足5%
消耗了大量資源和能源的建筑業,還存在大量的浪費。這種浪費一方面表現在使用年限超短,從毛坯到精裝浪費大,一方面則表現在資源回收利用率極低。
有數據顯示,英國的平均住宅壽命為132年,美國為74年,日本為60年,而我國新建的住宅使用年限最低僅為25-30年。據統計,我國每年老舊建筑拆除量已達到新增建筑量的40%,遠未到使用壽命限制的道路、橋梁、大樓被拆除的現象比比皆是,帶來的浪費尤其嚴重。與此同時,我國每年有上億平方米的住宅交付使用,其中精裝修房只占少數,大量毛坯房需要重新裝修,從而產生巨量廢棄。
目前我國每年建筑物拆除量高達數億平方米,然而資源價值極高的建筑廢棄物利用率卻極低。具有資源化利用價值的廢棄混凝土大部分僅作填埋或初級利用,浪費了巨量的建材資源。
2015年1月29日,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在北京發布了《中國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發展報告(2014年度)》。《報告》顯示,近幾年,我國每年產生的建筑垃圾總量約為15.5億—24億噸之間,占城市垃圾的比例約為40%,產量驚人。而這個數字還在隨著城鎮化步伐的加快而逐年遞增,至2020年左右,我國建筑垃圾產生量可能達到峰值。
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郭海斌告訴記者,以北京為例,其每年產生的建筑垃圾多達4000萬噸。據測算,每10000平米的建筑施工面積平均產生550噸建筑垃圾,而建筑施工面積對城市建筑垃圾產量的貢獻率為48%,據保守估計,未來10年,我國平均每年將產生15億噸以上的建筑垃圾。
郭海濱表示,對于如此大量的建筑垃圾,我國處理的方式目前主要仍為填埋與露天堆放,易產生大量環境問題并占用寶貴土地資源。并且,因為我國對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夠、對其管理存在諸多不合理之處,各地方政府也對建筑垃圾處置企業缺乏熱情,導致建筑垃圾處理技術遠落后于發達國家,建筑垃圾資源化率也遠低于發達國家平均資源化率95%,只有不到5%的建筑垃圾資源化率。
民眾認知匱乏
與房地產行業日益嚴重的能耗與排放現狀相反,普通民眾對此的認識卻遠遠不足。記者對身邊的親友做了簡易的調查,大部分人都把綠色地產等同于綠化率高的項目、恒濕恒溫恒氧的科技住宅,只有少數人意識到綠色地產中節能減排、可循環利用的重要性。在京華時報地產周刊與新浪樂居聯合進行的網上調查結果也并不樂觀。
調查顯示,購房者普遍愿意為環保事業做出貢獻,但同時對綠色環保房子的概念并不完全明晰。根據調查結果,更多的人認為綠色地產是節能環保、綠化率覆蓋很高、可以實現生態循環的房子,但對生產環節的節能減排并沒有太多認識。另外,被調查對象中認為房地產是高污染高排放行業的人和不認為房地產是非高污染行業的人不分伯仲。而在認為房地產是高污染行業的人群中,七成以上的人認為建筑垃圾污染是房地產帶來的主要污染。
雖然認識上還有模糊不清的地方,但49.73%的人表示愿意為低排放、可循環、減少建筑垃圾的房子付出更高的代價,但七成以上表示,可接受的價格低于5%。
行動
企業多方探索
>>萬科
積極推進住宅產業化
近日,遠大可建公司19天搭建57層高樓的視頻一度刷了朋友圈的屏,這種幾乎顛覆普通人對蓋房子認知的方式,并不是個例。萬科早在1999年建立萬科集團建筑研究中心開始就一直在進行類似的嘗試。董事長王石更是多次提及“要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并將住宅產業化列入集團重要的戰略目標,甚至將其視為萬科必然的出路。
只不過遠大可建采用的是商用建筑更普遍的鋼結構,而萬科嘗試的則是民用住宅中最常見的混凝土構件。通過數字化控制設備,將精密符合設計尺寸的樓板、樓體、外墻等,從流水線上生產下來,經過檢驗合格,再運送到施工現場吊裝到位,不僅可以大大提高施工速度,而且可以節約資源、降低粉塵污染。數據顯示,采用住宅工業化生產方式可以節約水泥12%,模板消耗降低27.5%,節省腳手架鋼材85%。王石認為,如果整個中國建筑住宅行業,實現住宅產業化,可為當年中國節能貢獻12.42%。
在大力推進住宅產業化的同時,萬科還在積極研發更多新的技術,如室內空氣除霾、生物技術凈水、智能化管理等。如生物凈水技術,可以大大降低社區水景管理成本,在每年第一次放水時,將特殊的生物菌加入,一年期間水質都可以清澈見底,而一般情況下,要保持清亮的水質,不得不在20-30天就得換一次水。這項技術,不僅可以降低80%的水景管理成本,而且可以節省大量的水資源。
此外,萬科在精裝修、綠色建筑方面也走在行業前列。據萬科相關負責人透露,萬科主流住宅產品都采用了精裝修,達到綠色建筑三星級標準的住宅,占到全國同類住宅總量的三成之多。
>>方興
從單體綠色到集成綠色
與萬科積極探索新技術不同,著名央企中化集團下的方興地產采取的則是充分利用成熟技術,進行整合,將單體的綠色建筑集成化,建立生態系統,其典型的案例則是長沙梅溪湖項目與金茂府系產品。前者通過以“生態、節能、創新、科技”的理念為指導,嘗試建造一座生態低碳城市,實現了超低人均碳排放量和100%綠色建筑。后者則通過三恒系統、毛細管網系統、空氣凈化系統、新風系統等成熟技術,為消費者實現了更舒適的室內環境和較低的能耗。資料顯示,長沙梅溪湖低碳新城建成后,人均碳排放指標將達到北歐標準,為4.3t/y。按照2010年中國人均碳排放標準為6.8t/y計算,碳減排量降低了40%,對環境是一個巨大的貢獻。
方興地產產品管理中心綠色研發部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從2010年開始,綠色戰略已經上升為公司主戰略,一方面建設低能耗低污染高舒適度的綠色建筑,并努力將綠色建筑集約化形成生態城市,另一方面則積極推進行業發展,建立行業標準。據其透露,目前方興地產先后打造出了像上海金茂大廈、上海國際客運中心、上海航運中心、北京凱晨世貿中心、北京金茂府、長沙梅溪湖低碳新城等一系列中國地標項目,同時參與了5項行業標準的制定。朗詩和當代則更關注消費者的居住體驗,多年來一直致力于恒濕恒溫恒氧、新風換氣、空氣過濾、隔音減噪、降低能耗等方面的研究和應用。他們的努力方向,正如當代置業總裁張鵬所言,“我們做綠色地產不是為了綠色而綠色,而是因為健康、舒適才做綠色。”
政府加大扶持
對于綠色建筑,相關部門近些年來陸續出臺多個政策鼓勵措施。
2004年9月,“全國綠色建筑創新獎”啟動,標志著我國的綠色建筑實踐進入快速發展階段。2006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頒布了《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次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又出臺了《綠色建筑評價技術細則(試行)》和《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管理辦法》,適合中國國情的綠色建筑評價體系逐步完善。2015年1月,為了推進綠色建筑,住建部發布了醞釀8年之久的新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
國家和各省、市、自治區均出臺相關政策鼓勵綠色建筑發展,目前國家已出臺《關于加快推動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的實施意見》,鼓勵綠色建筑發展,國家對綠色建筑實施二星級綠色建筑45元/平方米,三星級綠色建筑80元/平方米。綠色生態城區給予資金定額補助5000萬元。除了資金補助外,各地還有容積率補償,如凡是獲得綠色建筑一星認證的容積率返還1%,二星返還2%,三星返還3%。
地方上,深圳、北京等不少地方政府已經把綠色建筑標準設為強制性門檻。以北京為例,從2013年6月1日起,要求新建建筑基本達到綠色建筑一星級及以上,并在全國率先將綠色生態指標納入土地招拍掛出讓,同時,“十二五”期間,北京要創建至少10個綠色生態示范區。按照新的建筑標準,北京每年可節約30萬噸標準煤,相當于節約了50萬個家庭一年的能耗,或70萬輛小汽車一年的能耗。預計到“十二五”末期,共計節約75萬噸標準煤。
民眾加強認知
除了政府政策支持外,民眾的參與成為推廣綠色建筑不可缺少的一環。在近日,“第十一屆國際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大會暨新技術與產品博覽會”上,國務院參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副部長仇保興表示,綠色建筑推廣發展,重要的是讓民眾可感知,“綠色建筑發展到現在,要讓綠色建筑走出設計室,大眾化、普及化是關鍵。”
仇保興進一步表示,發展綠色建筑,讓民眾參與,首先要讓民眾感知到發展綠色建筑的好處,以日常的生活用水為例,僅可視化的節水設施,就可以節水15%以上。此外,要利用互聯網時代大數據的優勢,整合目前分散的綠色建筑物業。
全國人大代表、中建五局董事長魯貴卿表示,房地產要綠色起來,首先需要公眾環境意識的覺醒,而目前嚴重的霧霾天氣對公眾環保意識的覺醒是個很好的機會,從自身做起,減少資源的浪費;其次,建筑行業要加強自律,從自我做起;再次,政府應完善立法,加大執法力度,對于明知故犯的從嚴懲處;最后,樹立一些典范,哪個城市規劃好,哪個項目可圈可點,加大推廣經驗的力度。只有全社會共同努力,才能擁有碧水藍天。
困境
成本高、產能低
毋庸置疑,從目前萬科等企業的實踐看,因為使用量不足,用流水線上下來的構件裝配的建筑成本高于目前現澆混凝土施工的建筑。“這就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北京住總工業化住宅科技有限公司綜合管理部經理楊虓的話一針見血。楊虓告訴記者,工業化的優勢在于大規模生產應用,但真要大規模預制構件,北京現有的三個構件廠產能根本不夠;但要提高工廠的產能和規模,就得擴大應用構件的建筑規模。
據了解,目前北京只有三個混凝土構件廠,產能很有限。以楊虓所在的構件廠為例,目前該廠預制面板采用的是河北新大地產的流水線,每天開足馬力生產,產能不過才100方左右,而一座1萬平方米的建筑體,至少需要3000方混凝土面板。也就是說,這條流水線滿負荷運行的話,一個月才能完成這樣一座建筑的混凝土面板。而2014年北京竣工的商品住宅面積達1804.3萬平方米,住宅施工面積為6999.7萬平方米。
標準不統一、缺乏規范
工業化生產最大的特點是標準化、規范化、規模化。當房地產項目都開始嘗試模塊化時,構件的生產卻很難實現標準化。“每個項目和每個項目的設計需求都不一樣,往往換一個項目就需要一套模具,而模具的成本很高。”對此,楊虓也很無奈。在楊虓看來,這個主要還是需要政府引導,建立行業標準。這方面日本做得非常好,標準化構建帶來的便利不僅僅是建筑搭建本身,甚至影響到下游的裝修環節、家電生產環節。
認知度低、參與度不高
認知度和參與度上,幾乎所有的采訪對象都表示了同樣的擔心。
一位受采訪對象表示,盡管他們的項目推進時,就經歷了地方政府從不理解到過度期望的過程。“整體來說,地方政府還是配合的,但是因為對這方面認識不夠,所以一開始擔心引入我們的項目會帶來招商成本的上升,等后來明白了,又過度期望,把一些指標定得很高,我們又不得不努力讓他們明白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地方政府的認知需要提高,而作為消費者的認知更需要提高。據記者了解,目前尚未能大規模生產的狀態下,采取住宅產業化模式搭建的項目成本要高于傳統模式的項目,但在萬科做住宅產業化試點項目時,因為消費者的不理解和擔憂,北京某項目的試點樓座不得不以低于其他樓座的價格銷售。
垃圾處理方面,也有同樣的疑慮,因為目前的堆放、掩埋處理成本過低,企業對資源化利用建筑垃圾并不上心。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崔愷表示,很多建筑完全是可以保留和改造的,而不是拆拆建建,由于垃圾處理的費用相對不高,拆了重建的成本比保留改造的成本低,于是大拆大建就很常見。郭海濱則告訴記者,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研發利用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等,健全建筑垃圾處置利用的全產業鏈,促進建筑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這些創新工作都需要社會多方合作完成。
觀點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崔愷
政府應加大力度立法和督查
整個建筑行業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是一個亟須改變的行業。首先,政府應該在立法層面作出相應的規定,找一個專業的團隊制定科學合理的法律,可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其次,加大執法力度,用查腐敗的力度來做環保的事情,使環境保護常態化;第三,建立誠信制度,如果誠信上有瑕疵會有相應的懲罰。“據說蘭州這幾年不錯,藍天比較多,蘭州本身是一個沒有風的城市,以前污染比較嚴重,后來政府在很多企業設專人督查,駐現場辦公,情況就明顯改觀。所以,政府應加大力度來立法和督查,保護好我們的自然環境。”
>>全國人大代表、中建五局董事長魯貴卿
建筑行業要開展綠色行動
建筑行業的綠色行動分為四個層次,第一是“綠色建造”。在項目規劃之初就應該有環境保護的意識,尊重歷史,尊重自然,順勢而為,不要隨意破壞環境,要對山水環境有敬畏之心。其次是“綠色施工”。可以進行資源化處理,比如雨水收集系統、施工降水與用水循環使用、建筑垃圾分類資源化處理等。國家需要出臺一些政策給予鼓勵和扶持,另外還需要加快推進建筑工業化。
第三是“綠色建筑”。建筑物建成以后,在使用過程中,要注意能源節約和重復利用,發展潔凈能源。比如說光伏產業,使用太陽能、風能等潔凈能源,減少一些能源的消耗,對環境就好了。
第四是“綠色城區”。將一個城區建成綠色、環保、節能、人文的,節約能源減少排放,要產城融合,以人為本。以前農業社會是村落居住,工業社會是城市居住,現在信息化社會應是城鎮居住,要多發展一些功能不同、互為補充的“衛星城鎮”。
在魯貴卿眼中,以上四個部分是系統性的工程,需要政府、社會和公眾的共同努力。
更多資訊請關注建材頻道
























網站客服
粵公網安備 4403040200094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