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電動汽車市場逐步開始放開,各個地區對電動車的市場推廣、已開始顯現出越來越靈活機動的姿態。特別是北京、上海等主要的汽車市場,一開始將電動車進行市場層面的推廣,就給消費者眼前一亮的感覺。像北京的放開搖號限制、上海的提供車牌優待等等,盡管這些舉措、是與消費者的不夠踴躍消費有直接關系,但他們能不拖泥帶水的推進新能源電動車本身,就應該是值得稱道的。
考慮到北京、上海等市場的電動車拓展,也不能不提及現在市場層面的準入制度。雖然,北京與上海對電動車進入市場目錄精挑細選,但正是由于有了國家相關的反對地方保護規定,以至于這兩大市場都已經允許其他地區的電動車進入,如北京對比亞迪E6的放開以及上海對江淮電動車的關照,都是讓市場更好得以良性競爭的積極舉措。相比之下,對于不久前出現的要讓微型電動車進入市場的說法,又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追求電動車數量的問題。所以,在新能源汽車市場逐步打開的時候,有必要考慮電動車的優生問題,這恐怕才是國內新能源汽車高點起步的關鍵。

電動車為何不應為數量降低門檻
從國內新能源汽車發展看,這些年一直在尋求市場化與產業化的發展途徑,盡管試點推出了不少、也刺激了很多企業的積極性,但就是由于整體發展的路徑與保障不夠明確,以至于新能源汽車發展,頗有些舉步維艱的感覺。而眼瞅著美國汽車市場越來越火爆,這自然就會逼著國內市場放開,使新能源汽車開始得到與國際同步的推進。現在的關鍵就在于,推進市場化進程固然是好事、但如果不解決好數量與品質的矛盾以及準入與發展的矛盾,自然就會使國內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形成自我牽制的問題。
可以說,在數量與品質的矛盾方面,國內現在之所以只能夠稱其為汽車制造的大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很長一段時間盲目的注重汽車數量的發展,而忽視了品牌價值的提升。這樣就會使占有絕對數量的國內汽車制造,依然難以趕上跨國企業的技術發展。這就勢必需要在新能源汽車發展上,盡可能的避免數量有余、而品質不足的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在前不久出現了微型電動車即將被認可的消息,這就不難看出,在技術與研發均難以形成優勢的微型電動車,由于有其數量的優勢,再加之國內純電動車發展一直難有很大的增量,所以,為了追求數量上的平衡,管理者將其放開也是有其自身考慮的。為此,這就必須在準入以及在扶植上將標準制定的更高一些,這才能夠讓電動車不至于一開始市場化、就處在落后層面上。
電動車優生的關鍵在補貼問題的解決
對于電動車發展,市場雖然重要、但技術發展則更加重要。因為,國內針對電動車發展,早就出現過低端化的傾向。就拿一些地區早些年推出的短途電動車來說,盡管相應的技術過于簡單,達標程度令人堪憂,就是由于廉價原因,而擁有著當地不小的市場。所以,任由這樣的產品存在或廣泛的出現,不僅會拖累整體新技術的推進、還可能因車型的混亂,而導致市場問題的頻繁發生!這恐怕才是對國內新能源汽車最大的不利呢。所以,國內要想解決好數量與品質的矛盾問題,就更需要在補貼與獎罰機制上做好文章,如把更多的資金用在鼓勵先進與創新上,才是最為合理的發展手段。
針對電動車的補貼問題,新出臺的政策的確有些出和人們的意料。由于補貼款的下降,使這樣的補貼既刺激不了消費者對新能源電動車的熱情;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像簡單技術電動車妥協的問題。為此,在國際電動汽車不斷探索新技術的時候,國內出現了減少補貼與放開低端電動車的想法與做法,顯然是有悖于電動車主流技術發展特點的。而從另外一個側面來看待低端電動車與優生的問題,就不難發現,低端技術的問題,并不在于產品排放程度怎樣,而是在于他制造前期的污染極其嚴重!所以,從準入與補貼層面就卡住低端電動車的超生問題,才會讓想取巧的發展新能源電動車、無空子可鉆!
客觀地講,電動車產業化與市場化發展,已經是汽車發展的大勢所趨。盡管,國內的市場由于技術與認知領域的問題,還未形成消費者巨大的購買熱情。但隨著年輕人理性消費觀念的提升以及消費環境越來越對新能源汽車的重視,無疑就會是新能源汽車得到更多的認可。如果,我們不能從長計議的考慮電動車發展,只是計較于眼前的追求數量的話,不僅在整體上容易被國際企業所利用、更會在普及問題上出現進一步、退兩步的問題,這恐怕才是誰都不愿看到的問題呢!
更多資訊請關注汽車制造頻道
























網站客服
粵公網安備 4403040200094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