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風電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備受矚目,已成為中國第三大主力電源。但從去年到今年,風電行業卻遭受到了空前的打擊。
風電設備制造業衰落市場因素很重要
風機設備制造業今天的境遇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是有市場規律可循的。首先,風電產業的興起最初的利潤增長點在風電設備制造企業。“我們現在的新能源,特別是風能和電能發展得這么快,直接動力是來自于它的營運水平,實際上政府進行電價補貼,比如一度陸地風電補貼0.25元到0.3元,整個海上風電補貼0.6-0.7元。所以,從現在實際情況看,由于搞風電的利潤比較高,直接刺激了風電的發展。”全國政協委員邵秉仁說。在如此巨大的利潤誘導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投資于風電場的建設,而建成風電場最需要的就是風力發電設備,華銳風電正是在風電行業全面發展的初期抓住了機會,從而創造了多個“第一”,風光一時,在2011年上市后曾一度達到每股90元。
但正如前文所說,風電行業是一個政府補貼產生效益的新興行業,并非是一個完全市場化的產業。據統計,風電價格主要依靠財政補貼收回成本至少需10年。雖然其間市場需求量會穩步增長,不過風電市場在這幾年中已經趨于飽和,市場難以消納風電的過剩產能,導致風電設備需求量急劇下滑,繼而出現供大于求,設備生產出后沒有銷路,現金流中斷等諸多現象產生。
除市場因素外,棄風限電也是導致風力發電機設備企業虧損的間接原因之一,據中國風能協會統計,2012年中國風電棄風限電達到200億度,損失700萬噸標準煤,經濟損失超過100億元。棄風限電是指在風電發展初期,風機處于正常情況下,由于當地電網接納能力不足、風電場建設工期不匹配和風電不穩定等自身特點導致的部分風電場風機暫停的現象。風電場風機不再發電,沒有電便沒有國家給與的補貼,電力公司自然不會再去購買更多的風力發電機,這樣的連鎖反應再次重創了華銳風電這樣的風電裝備制造企業。
結構性衰落不能看衰整個行業
不過風電裝備產業的衰落并不代表著風電行業整體的衰落,有數據顯示:2012年底,中國風電并網總裝機容量6083萬千瓦,躍居世界第一。風電發電量達1004億千瓦時,首超核電,躍升為繼火電、水電之后第三大主力電源。
隨著風電產業利潤點的轉移,諸多以風電為主的電力公司穩步盈利。以龍源電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為例,2013年3月26日,龍源電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召開2012年年度業績發布會。會議公布了龍源2012年全年實現售電及其他收入79.81億元人民幣(不含特許權項目建設收入),同比增長23.6%;經營利潤為51.0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5.2%。在回答“龍源電力何時能位居世界第一”的提問時,時任龍源電力總經理謝長軍自信地答道“不出意外,明年我們就可以當老大。”而龍源電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8月20日在香港發布了2013年中期業績報告。報告顯示,2013年上半年,龍源電力上半年營業收入96.5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4.5%;實現除稅前利潤22.9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5.2%,其中歸屬股東的凈利潤14.64億元人民幣。
一套嚴謹的風電開發業務流程是企業盈利的保障之一,訂立開發協議→測風→可行性分析→政府審批→風場建設,這樣的流程一定程度上規避了棄風限電的風險,但即便這樣做的龍源去年還是因棄風損失了13億元。反觀一些為了獲取國家財政補貼而投資建設的風電場,沒有對場址進行全面深入的可行性分析。由此產生了產能過剩卻發出電無法與當地并網,能夠與當地并網了但電價過高而無人使用等問題的產生,其損失更加嚴重。
























網站客服
粵公網安備 4403040200094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