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行業蕭條進入微利時代
從2011年第四季度開始,中國鋼鐵行業遭遇了歷史上最困難的時期,整個行業的經濟效益出現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面積虧損和下滑,大部分鋼鐵企業陷入微利甚至虧損的境地。
導致鋼鐵行業如此形勢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需求不足、原材料成本上漲、產能過剩,鋼鐵業的蕭條讓很多的生產企業也陷入了經營困難的險境,貿易商舉步維艱。
中國的鋼鐵行業經過了七八年快速發展的高利潤時期,如今已經跌入到微利甚至是虧損的寒冬期,而這種微利時代將會持續至少三年以上。
“陣痛”是鋼鐵行業洗牌的前兆
雖然企業利潤下降了,但對于全國70多家大中型鋼鐵企業和數百家中小型企業來說,這是一次重新洗牌、修煉內功的好機會。中國現有的鋼鐵企業太多,產能太高,若不經歷這一“陣痛”,鋼鐵的總量難以下降,小而多產業現狀也無法改變,企業更加不能做精做強。
中國鋼鐵企業如何改變現狀?
面對如此嚴峻而有低迷的鋼鐵行業現狀,中國的鋼鐵企業,如何在這樣的時代創造奇跡,獨辟蹊徑?
首先,調整的是產品結構,大幅減少不賺錢的品種的產量,增加效益好的品種的產量。在調整結構的同時,還對生產成本進行了嚴格控制。以武鋼集團為例,將原本是5佛公分的燒結篩子孔徑改為3.5公分,這樣的話燒結礦的返工率從25%下降到現在的15%,最終實現了冶煉的平穩、安全生產,僅燃料就節約1.67億元。
其次,鋼鐵企業需要制定相應的創新人才戰略,完善并落實人才培養、獎勵、評價機制,激勵行業科技人才的積極性、創造性,通過創新實踐培養高素質人才隊伍,加快創新領軍人才的培育,確立行業科技人才競爭比較優勢,建立行業專家人才庫,為行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最后,在國際科技合作上應出臺導向性扶持政策,鼓勵鋼鐵企業和科研機構開展多種方式的國際科技合作。有條件的鋼鐵企業要積極參與國際間的產業重大基礎技術、前沿技術的聯合研發活動,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的技術創新經驗。
鋼鐵行業的變革是一個必然結果,在實現這個變革的過程中,不僅是鋼鐵企業本身的責任,更是政府、行業協會以及相關上下游產業的責任。對于鋼企來說,曾經的輝煌繁榮景象并非是過眼云煙,主要科學正確地進行整改,走切實可行的創新型路線,終有一天會迎來勝利,而那個時候鋼鐵行業不再是這個小、散、多的局面,落后的產能已經被淘汰,我們看到的將會是一個充滿活力和嶄新面貌的鋼鐵行業。
























網站客服
粵公網安備 4403040200094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