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物聯網產業的興起,一些疑問正浮現出來。
以物聯網的核心技術RFID產業在臺灣的發展情況為例:RFID在臺灣的推廣一直受困,5年來推出了非常多的試用系統,但是這些系統面世以后都面臨著非常嚴峻的挑戰——在給物品加了標簽后,怎么才能有好的運作模式,可以收回本錢,甚至可以提高競爭力?這其實是物聯網產業鏈上許多企業目前的困惑。從物聯網產業發展的現狀來看,概念有了,技術有了,可是如何將這些結合起來使物聯網成為一只真正會下金蛋的雞,卻是讓大家頭疼的問題。
政府投資的五大局限性
目前政府已經迫不及待地率先開展了一系列物聯網試點和示范工程,在智能電網、智能交通、智能物流、醫療衛生、國防軍事等領域取得了初步進展。
在物聯網的起步過程中政府成了領頭羊,這樣做的原因有三點:一是目前所涉領域都是涉及民生根本的基礎工程,推廣之后人民生活水平能得到提高;二是這些應用的前期工作多、投入大,只能由政府來完成;三是這些應用的規模大、涉及面多,適合后續持續發展,方便企業參與進來。
那是不是有了政府投資就夠了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將物聯網的發展單純地寄托依賴于政府投資是有局限性的。
◆首先,政府投資效率相對較低,政府不可能了解產業鏈上的每個環節,不一定知道其政策的全部成本和收益,投資可能造成的浪費較大。
◆其次,缺乏市場激勵作用,政府過度投資會消除市場的力量,或沖抵了市場的作用,會影響有益的市場激勵。
◆第三,缺乏市場懲罰作用,政府決策失誤的市場懲罰代價較小,這增加了投資的風險。
◆第四,擠占多方投資空間,政府投資的大量存在,會導致其他資本的投資機會不斷縮減。
◆第五,官僚主義,政府決策過程中可能存在大量的重復勞動和繁文縟節,不利于決策的制定和市場的快速發展。
因此,我們目前應避免依賴于政府投資,亟需盡快吸引多方投資。而這就需要首先明確物聯網產業的產業定位以及盈利模式。
長線盈利與短線盈利模式結合
物聯網的特點決定了它的核心企業必須具備跨行業信息存儲以及信息處理的能力。電信運營商的技術優勢、規模優勢和資金優勢使其毫無爭議地成為物聯網產業的核心企業。不只是運營商,傳統通信產業鏈上的許多成員都可以藉此機會實現物聯網轉型。終端提供商可以憑借可靠、低耗、相同技術標準的傳感器終端站穩腳跟;而運營支撐與應用平臺商可以在提供平臺基礎技術服務的同時提供信息共享聚合的綜合解決方案,成為物聯網的系統集成商;傳統通信業的行業應用開發商與集成商則可以利用自己對行業了解的先天優勢為客戶提供定制化的物聯網應用等等。從某種層面上我們甚至可以認為物聯網產業就是在傳統通信產業的基礎上的發展與延伸。我們可以構建一個以電信運營商為核心的物聯網價值網模型。
























網站客服
粵公網安備 4403040200094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