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電氣董事長兼CEO伊梅爾特曾在很多場合不厭其煩地重復“greenisgreen”(綠色就是美鈔)。在全球“綠色經濟”浪潮洶涌澎湃的時代,綠色環保的新興高科技產業無疑成為資本競相追逐的獵物,LED就是其中最為閃亮的“明星”之一。
然而,今年以來,曾經風光無限的LED產業陷入了“產能過剩”、“價格大跌”、“缺乏核心技術”、“無市場準入標準”等泥潭,業內人士坦言:LED“春寒料峭”。
不對稱的產業鏈
取代白熾燈成為新光源,LED被譽為最后一根稻草,整個LED行業將寶押在了照明領域。
8月初,發改委頒布了《中國逐步淘汰白熾燈路線圖》征求意見稿,從明年10月1日起,禁止銷售100瓦及以上普通照明用白熾燈;2014年10月1日起,禁止銷售60瓦及以上普通照明用白熾燈……2016年10月1日起,禁止銷售和進口15瓦及以上普通照明用白熾燈。
淘汰白熾燈給LED行業注入了一劑“強心藥”,慕名而來的投資者可謂“趨之若鶩”,據統計顯示,1-7月非LED企業跨入LED行業所進行的投資已經成為LED產業獲得投資的重要部分,此類項目占全部投資項目的比例超過45%,金額超過全部投資金額的65%。
近期,僅德豪潤達、大族激光、康佳等上市公司,就先后對多家深圳LED企業股權進行了大手筆收購或注資;三安光電斥資25億元在福建設廠;雷曼光電、洲明科技等多家LED企業紛紛宣布涉足LED照明。不過在群雄逐鹿中原,一幅熱火朝天的宏大發展藍圖下,繁榮背后的隱憂,也隨之浮出了水面。
上游部分一直是資本青睞的領域,資本的涌動甚至可以用“瘋狂”來形容。CSA數據中心統計,僅2011年1—7月,我國LED行業計劃新增投資總額達1256.18億元,上游的襯底和外延芯片仍是投資的重點和熱點,分別達到207.48億元和367.96億元,占投資總額的16.52%和29.29%。有關外延芯片的投資項目中已經明確規劃的MOCVD數量達到1266臺,是目前國內保有量的4倍之多。
今年,動靜最大的要數內蒙古蒙西集團,這家位于鄂爾多斯高原的傳統水泥制造企業將在今后5年內投資275億元,用于LED產品的生產和研發,由旗下全資子公司華延芯光(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負責執行。
對于一些大企業,地方政府“寵愛有加”。三安光電9月28日發布公告,計劃投資25億元在福建泉州從事藍寶石襯底的研發和制造。對于這一項目,福建省安溪縣政府給予一系列優惠扶持措施,在項目土建工程開工5日內,即給予了3億元的專項獎勵基金。
“政府的補貼很高,上游的MOCVD、外延爐都有各地政府的補貼,這也給了投資商一個好理由”,高工LED產業研究所所長張小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相對于上游井噴式的火爆,下游則顯得冷清了許多,可以說是“寒意襲人”。
據高工LED產業研究所統計顯示,今年1-7月,LED芯片平均降價25%,最大降價幅度達42%;LED封裝平均降價23%,最大降價幅度達37%;LED應用平均降價也達到21%。
不過市場方面則表現得十分“不給力”,環保耐用的LED照明產品陷入了“降價仍無市”的尷尬境地。
“價格下跌與上游產能過剩有關,然而下跌還是在高位運行,下游現在還消化不了,上游的投資過于盲目,對于未來的市場過于樂觀。整個行業的投資規模非常大,根據規劃算下來的產能大概是需求的11倍。”張小飛無奈地說。
這是一個定時炸彈
“上游囤積的水太多,而中游還沒有足夠的農田灌溉。”張小飛在介紹LED產業時向記者打了個比方。
由于缺乏核心技術專利,國內LED企業的生存狀況普遍受成本和價格影響,市場行情一出現利空,企業利潤馬上就會受到影響。
國內傳統照明企業陽光照明在2011年中報中披露,報告期內公司凈利潤同比減少25.09%,主要原因是勞動力成本上升以及重要原材料稀土三基色熒光粉的市場價格從300元/公斤暴漲至最高3000元/公斤。
無獨有偶。雷曼光電在其2011年中報中顯示,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綜合毛利率為30.93%,較去年同期下降8.29%,主要原因為大部分LED產品價格持續下跌,上游材料黃金、銅、鐵等金屬價格出現大幅增長,導致公司相應金線、支架、鐵箱等金屬材料價格持續上漲。
慧聰鄧白氏研究ICT事業部副總監張本厚分析稱,LED外延片與芯片約占行業70%利潤,封裝約占10%-20%,LED應用約占10%-20%。
缺乏核心技術和技術專利長期以來制約著中國LED企業做大做強。萊依迪光電科技(深圳)公司董事長鄧偉業透露,目前90%的LED企業虧損,原因是眾多國內廠商缺乏核心技術,在創新研發上投入非常小。
張小飛告訴記者:“類似歐司朗、飛利浦、三星這樣的外資企業,專利大概都在2000項以上。相對于國外,在科技研發上,我國企業普遍投資非常少。我們的投資主要在購買MOCVD外延爐設備上,而全球只有德國的愛思強和美國Veeco兩家公司可以提供,這些設備是生產高性能芯片的必備工具。”
目前,國內的LED企業在產業最關鍵的襯底材料技術、外延片生產核心設備方面,技術專利長期被國外企業壟斷,其中,MOCVD外延爐及其相關配套技術是LED產業鏈的最高端,而其主要依靠進口的局面極大制約了產業鏈上游的成本控制。
靜觀中國LED市場,長期以來呈現出飛利浦、西門子—歐司朗、GE等為代表的幾大“洋品牌”獨霸天下的局面,就在今年初,中國LED市場又多了一位重量級的“攪局者”——三星LED,2010年以全球營收11億美元,排名全球LED第2位,其目前是全球真正擁有從LED外延、芯片、封裝、模組到照明應用產品在內的全產業鏈LED制造商。
自進入中國后,三星LED憑借其雄厚的資本和良好的品牌效應,立即在中國市場站穩了腳跟,不過三星的布局才剛剛開始。
有價無市
雖然照明市場被普遍看好,但是目前中國乃至全球LED照明滲透率仍然很低,中國的滲透率還不到1%。“目前的LED照明還主要在比較專業的領域,如政府采購、酒店、寫字樓,真正進入老百姓家里還未普及,這才是真正的大蛋糕。”吉華光電運營經理張亞軍表示。
“普通3WLED燈大概在30—40元,飛利浦、歐司朗等品牌的要上百元甚至上千元。”一位家電賣場的負責人告訴記者,“LED燈幾周都賣不出去一個,價格還是太貴了。”
“質量上的差距相當大,有些小企業甚至用芯片的邊角余料進行制作,成本僅1-5毛錢,根本沒有質量保證。”張小飛呼吁,“當務之急是趕快建立起市場準入標準。”
莎士比亞說過:“春天里的天氣就像女人的心情一樣,變化多端。”對于LED產業來說,雖然仍沉浸在“春天里”,但是所謂的暴利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網站客服
粵公網安備 4403040200094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