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電網當前現狀
2009年國家電網首次向社會公布中國“智能電網”發展計劃,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統一的“堅強智能電網”。國網“十二五”期間規劃投資電網1.7萬億元,南網規劃投資4005億元,共同建設“三縱三橫”結構的特高壓骨干網架。預計到2015年覆蓋我國88%國土面積的國家電網能夠支撐9000萬千瓦風電和800萬千瓦太陽能發電的接入和消納,基本建成堅強智能電網。
中國人均發電量僅有900千瓦時,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3,發達國家的1/15,缺電顯現較為明顯,在產能受限的前提下,智能電網的推進刻不容緩。今年夏季電荒的也可以歸咎于目前電網調度能力的局限性,當前31個重點城市核心區的配電自動化系統建設已逐步開始,智能電網的建設將提高電網的調度范圍及準確度,同等環境下電荒得到一定的緩解。
智能電網推動變電站發展
智能變電站是以全站信息數字化、通信平臺網絡化、信息共享標準化為基本要求,自動完成信息采集、測量、控制、保護、計量和監測,實現與相鄰變電站、電網調度等互動的變電站。智能變電設備突出二次設備,技術門檻高,是變電環節的投資重點。
智能變電站是智能電網中的重點領域,目前智能變電站的二次設備價格高出常規站70%~100%,智能變電站二次設備造價比常規站有30%增長,智能變電站招標呈現放量趨勢,預計智能變電站將展開大規模建設。
智能調度滿足并網需求
電網調度要求清潔能源上網電量嚴格比照負荷曲線,以風電為代表的絕大多數新能源的調峰能力不足,大規模的清潔能源接入電網后可能會出現電網電壓水平變動、線路傳輸功率超出極限、系統短路容量增加和系統暫態穩定性改變等一系列問題。智能調度通過智能化的手段和工具,處理好清潔能源最大限度上網和電網安全穩定運行的關系,從而實現電網的最優控制。
智能調度的主要技術包括電網調度自動化和負荷預測技術,調度自動化系統是整個電網的控制核心,其可靠性對電網安全運行至關重要。電網調度自動化系統主要針對發電和輸電系統,為電網調度管理人員提供電網各種實時的信息,并對電網進行調度決策管理和控制,保證電網安全運行。
經濟性推動配電智能化進程
智能配電網是未來智能電網的核心,配網是智能電網技術和投資的主要吸收地,是支撐整個智能電網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當前配電網覆蓋面廣,包含了大量的線路損耗,智能化改造具有顯著的經濟意義,從技術可行性看,配電網電壓等級適中是最為適合進行智能化改造的環節。
現代工業對電能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配電自動化在對配電系統的電能質量進行監測的同時可以通過電能質量補償裝置,實現對配電網電能質量的補償控制智能配電環節。隨著國網公司在智能配電網方面工作的推進,配網自動化將越來越受到重視。當前加強對城市配電網結構的改造,將為配電智能化類上市公司帶來利好。
























網站客服
粵公網安備 4403040200094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