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質量政策雙重掣肘 中國海上風電奇跡恐難現

時間:2011-06-28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中國風電領導全球尚需時日,風電產業的“大躍進”將使中國風電的“舊患新傷”更早地浮出水面。

    在上海國際海上風電及風電產業鏈大會上,負責中國海上風電項目規劃審批的中國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副總工程師易躍春表示,第一批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項目招標后,不確定因素比較多,建設速度比較慢,水文探測剛剛做完,空管、航道、雷達的協調還未完成。

  中國最大的風電運營商龍源電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龍源電力)是首批海上風電中標者之一。該公司總經理謝長軍表示,政策法規上的不完善、風機產品質量不穩定,使得中國的海上風電建設無法復制陸上風電的奇跡。“龍源做陸上風電還是很生龍活虎的,做海上風電現在有點暈船。”

  “海上風電第一單”推進慢

  中國首批海上風電招標項目共有四個,建設地點都在江蘇,總規模為100萬千瓦。

  2010年9月10日,由五大電力集團主導的競標結果公布后,中標價格之低出人意料。其中,大唐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濱海近海30萬千瓦項目的中標電價為每千瓦時0.7370元;中國電力投資有限公司聯合體的射陽近海30萬千瓦項目為每千瓦時0.7047元;山東魯能集團的東臺潮間帶20萬千瓦項目為每千瓦時0.6235元;龍源電力的大豐潮間帶20萬千瓦項目為每千瓦時0.6396元。

  海上風電開發難度遠大于陸上風電,其發電技術落后陸上風力發電十年左右,成本也要高兩至三倍。在此之前,中國第一個海上風電示范項目——上海東海大橋10萬千瓦海上風電場項目,稅后上網電價為每千瓦時0.978元。

  低價中標,意味著企業很難有豐厚回報。謝長軍表示,龍源電力在江蘇如東3萬千瓦潮間帶試驗風電場的可行性研究預算造價為每千瓦裝機接近2萬元,通過不斷改進和完善施工方案,造價可控制在每千瓦裝機1.5萬元以下,年運行2600-2700小時,按照每千瓦時0.6396元的中標電價,股本回報率約為12%。隨著建設規模的擴大和各種新型裝備的投入,還能進一步降低海上風電的施工成本。但是,他奉勸想進入這個行業的企業,“想賺大錢的話不要做海上風電,沒錢更不要做”。

  政府的前期工作不到位,也無端增加了企業的成本。中標企業在項目籌備過程中,首先需要根據江蘇省海上風電規劃預選地點,做資源調查評估,但是做完評估提交開發申請時,才知道項目所在地與港口、自然保護區或漁業區沖突,數百萬甚至千余萬元的前期投資打了水漂。謝長軍抱怨說,政府應該把前期工作做好,第一批招標后,江蘇改變了海上規劃,導致龍源電力前期的許多工作都白做了。“我們前期勘探也花了不少錢,這個錢地方政府也不給賠。”

  此外,他表示,海上風電推進速度比較慢的原因之一是施工經驗不足,更重要的是沒有合適的風機。

  在江蘇如東3萬千瓦試驗風場,龍源電力測試了八個廠家的16臺風機。一年多運行下來,表現最好的風機來自遠景能源,可用率達98%,許多大廠家的表現反而不如江蘇這家名不見經傳的公司。例如,華銳風電(29.45,-0.02,-0.07%)投入了兩臺3000千瓦的海上風機,運行一年多,就有一臺換了電機。

  業內人士指出,華銳風電之所以在陸地上取得遠超同行的業績,原因之一是依靠遠超同行的售后服務來彌補產品質量上的缺陷,不像許多廠家賣了設備后撒手不管。在海上風電機組的測試中,華銳派出70多人的維修隊伍天天守在那里,但海上風電的維修不像陸上那么容易。

  “陸上風電那種靠優質服務來彌補可靠性不足的方法,已經不能套用到海上風電場。”上海電氣(6.86,0.02,0.29%)風電設備有限公司前總經理范肖洪說,與陸上風電相比,海上風電需要極高的穩定性,一旦大部件出問題,需要幾個月時間才能修復,這還是在灘涂上的試驗,如果在海上裝機更加困難。

  大唐新能源公司副總經理孟令賓深有同感。他說,風機的可靠性、設計方案和控制策略都需要認證,海上對可靠性的要求和陸地上不同,海上風速大的時候,風機一旦損壞,甚至連靠近都沒法靠近,“不僅不能有大故障,小故障也不能有”。

 

  浙江運達風電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葉杭冶也認為,“首先考慮可靠性和質量,其次才是成本。”他提道,福建曾經出現某家企業海上風場的風機被臺風“鯰魚”吹壞的事情。

  謝長軍說,從表面上看,中國的風機廠家掌握了不少核心技術,風機可用率已經接近維斯塔斯、GE等國際巨頭,但是需要調試很長時間,難以和國際巨頭競爭。丹麥維斯塔斯公司中國區總裁徐侃則表示,維斯塔斯承擔的第一座風電場合恩角風場也有過很多教訓,當時很多設備需要更換,甚至要到岸上更換。如今,該公司一個項目僅用102天就可安裝100多臺風機。

  謝長軍認為,中國廠家應該先把陸上風機的問題解決了,再來研究海上風機。孟令賓還提醒說,正在突飛猛進研發大容量海上風機的廠家,仍需回頭解決陸上風機的遺留問題,“我們過去注重銷售,忽略了現有4000多萬千瓦陸上風電設備的升級”。

  不能再搞“大躍進”

  經過幾年來井噴式的增長,中國風電裝機總量在2010年成為世界第一。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施鵬飛說,中國風電產業需要從數量型增長轉變到質量改進,從風電大國轉變為風電強國,這一過程中,海上風電的重要性凸顯。

  目前,中國建成的海上風電裝機容量為14.25萬千瓦,與2010年國際海上風電總裝機350萬千瓦相比,少得可憐。根據中國的可再生能源規劃,計劃2015年海上風電裝機容量達到500萬千瓦,2020年達到3000萬千瓦。這意味著,未來數年內海上風電在中國將會迅猛發展。但不少人士對此持謹慎態度。

  中國氣象局風能資源詳查的初步結果顯示,中國5-50米水深、70米高度風電可裝機容量約為5億千瓦。“茫茫大海,看似到處可建海上風電場”,易躍春說,實際上,海上風電要考慮的因素很多。空中因素涉及臺風、空中航道、軍事雷達,水面上要考慮海浪、潮位和航道,水下要考慮海底沖刷和侵蝕,海底管線等。此外,還需考慮海洋功能的總體區劃等。綜合這些因素之后,真正可建風電的海域是有限的。

  謝長軍認為,歐洲大力發展海上風電,一個重要原因是陸上基本沒有地方了,但中國陸上風電的空間還很大。對于江蘇沿海來說,風場靠近負荷中心,臺風也比較少,比較適合海上風電建設,但是對于浙江、福建、廣東來說,千萬要小心。

  “陸地上的井噴式發展,是不適合海上的。所以我提醒同行們,發展海上的時候要慎重再慎重,不能‘大躍進’”,他透露,龍源電力要到2016年才會開始大規模的海上風電建設。

  中國海上風電發展肯定不會像陸上風電那么快,目前還需在不同海域測試,真正大規模的開發“十三五”期間才會開始。

  在配套政策法規方面,中國也沒有完全準備好。謝長軍說,海上風電是新興產業,以往的海洋功能區劃中未能考慮,在沒有海洋規劃的前提下搞開發,很可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而《海上風電開發建設管理暫行辦法》于2010年1月頒布之后,國家能源局和國家海洋局聯合制定的實施細則尚未出臺——所幸的是,據易躍春透露,出臺時間應該很快了。

  6月16日,在上海舉行的此次會議上,綠色和平組織和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聯合發布的《中國風電發展報告2011》還指出,2010年風電裝機容量4478萬千瓦的中國,風電發電量僅為500億千瓦時,裝機容量4027萬千瓦的美國則達到了946億千瓦時,幾乎是中國的兩倍。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這一方面是因為中國風電上網后需要經過合格審查,簽訂商業運營合同后,才計入運行容量。但另一方面,必須承認中國風機設備完好率不足,美國的年平均利用小時數是2500,中國是2000出頭。

  前述報告還指出,中國風電領導全球尚需時日,風電產業的“大躍進”將使中國風電的“舊患新傷”更早地浮出水面。

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傳動網(www.cdcst56.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