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材料學家鄒世昌一句:“中國集成電路芯片進口超過石油”,引起人們對于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極大關注。上周,2011年海峽兩岸集成電路產業合作發展論壇在上海舉行,臺積電、中芯、聯發科等業界大佬出現在此次論壇上,中國集成電路的發展趨勢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消耗外匯超過石油
有媒體報道,鄒世昌院士稱目前中國集成電路芯片80%依靠進口,在這方面消耗的外匯超過石油,成為第一外匯消耗大戶。
此次合作論壇上,中芯國際總裁王寧國的演講詳盡解答了這一問題。相關數據顯示,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電子制造產業基地。到2014年,中國手機產量達到11.15億部,占全球總產量的50%。中國筆記本電腦產量達到3.28億臺,占到世界總產量的80%。
以iPad為例,集成電路占到整部機器成本的50%。再回過頭來看中國集成電路的產業規模,盡管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在全球的份額也在不斷增長,但其比例仍然遠遠落后于終端產品。來自iSuppli的數據顯示,到2015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規模占到全球35%左右,這一數字比2010年增長3%。
一方面,手機、電腦等終端產品的制造環節不斷向中國轉移,另一方面,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份額增長比較緩慢,這顯示出中國集成電路大量進口的現實在短期內不會得到改變。
上海市集成電路行業協會秘書長蔣守雷也告訴記者,我國集成電路產品進口的絕對數正在呈現擴大的趨勢,因此短期內大量進口的情況無法得到改變。其主要原因是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速度依然跟不上市場需求,因此必須盡快提高產能。
上海推進產業發展
近日,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發布了一份最新的上海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研究報告,該報告振奮人心地指出預期在2013——2014年上海集成電路產業要保持高于全球半導體產業和全國集成電路產業的平均增長率。最終,在2015年,上海集成電路產業銷售收入達到1000億元,比“十一五”期間銷售收入翻一番。
報告指出,上海將大力推進華力12英寸生產線建設。支持中芯國際12英寸生產線升級擴產。支持上海華虹NEC、上海宏力和臺積電8英寸生產線升級擴產。支持上海先進、上海新進和上海貝嶺發展模擬電路特色工藝,從而使漕河涇地區發展成為我國最大的模擬電路制造基地。
市場研究公司iSuppli分析師顧文軍告訴記者,國內集成電路進口量每年超過1000億美元,而且隨著終端產品制造基地不斷向國內轉移,集成電路依靠進口的趨勢正在擴大。要縮小這一缺口,需要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國家新18號文進一步促進軟件和集成電路發展,政府應該出臺更加有力的政策,特別是地方政府應該拿出有針對性和操作性的政策,而產業方也需要奮發圖強,努力跟上。
























網站客服
粵公網安備 4403040200094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