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嫦娥二號發射進入待命加注發射階段

時間:2010-09-29

來源:中國傳動網

導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測試站副總工程師陳秉理介紹,二號塔架用于帶助推器火箭的發射任務,由于此次發射衛星的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捆綁有兩個助推器,因此“嫦娥二號”發射任務就由二號發射塔架承擔。

      任務發射場區各項準備工作全部就緒

      28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場,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已被完全包裹在90多米高的發射塔架內,塔架內部正進行發射前的最后準備工作。截至記者發稿時,我國探月二期工程“嫦娥二號”任務各大系統一切準備就緒,嫦娥二號衛星發射已進入待命加注發射階段。
      長三丙火箭承擔發射任務
      記者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場現場看到,此次發射嫦娥二號衛星的發射塔架,是發射場的二號塔架。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測試站副總工程師陳秉理介紹,二號塔架用于帶助推器火箭的發射任務,由于此次發射衛星的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捆綁有兩個助推器,因此“嫦娥二號”發射任務就由二號發射塔架承擔。
      據探月二期工程有關負責人介紹,嫦娥二號衛星是我國探月二期工程的技術先導星,主要目的是為實現月面軟著陸開展部分關鍵技術試驗,積累工程經驗,并深入開展月球科學探測和研究。它原來是“嫦娥一號”任務的備份星,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大量技術改進。整個二期工程,是為“嫦娥三號”、“嫦娥四號”探測任務架橋鋪路。

                固定在發射塔架上的長征三號丙火箭
      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告訴記者,和嫦娥一號衛星發射相比,嫦娥二號衛星將直接被發送至近地點約200公里、遠地點約38萬公里的奔月軌道,對火箭的推力要求更大,也因此需要突破運載火箭直接將衛星發射至地月轉移軌道的發射技術。此次承擔發射任務的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全長54.84米,捆綁有兩個助推器,起飛重量345噸,以發射重量約為2480公斤的嫦娥二號衛星。
      整個“嫦娥二號”任務由衛星、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和地面應用五大系統共同完成,發射場是最吸引公眾眼球的一個系統。
      據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場由測試發射、測量控制、通信、氣象和技術勤務保障五大系統組成,主要完成發射試驗組織指揮、火箭測試及加注、星箭測試技術勤務保障、火箭飛行主動段測量控制等任務。
      經過兩個多月的精心準備,“嫦娥二號”任務發射場區各項準備工作現已全部就緒。屆時,隨著指揮員一聲令下,長征三號丙火箭將騰空而起,把嫦娥二號衛星直接送到地月轉移軌道入口。
      瞄準“零窗口”發射
      準點發射可使衛星變軌效率更高,節省燃料
      據專家介紹,探月衛星的發射日期選擇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包括地日月的運動規律、太陽對飛行過程中能源采集的影響,還有發射場的氣候、火箭運載能力的限制和衛星能力的限制等,要綜合這些因素來選擇發射窗口。像發射嫦娥二號衛星的發射窗口,一年大概也就三到四次機會。
      此次“嫦娥二號”任務,仍將瞄準“零窗口”發射,以提高嫦娥二號衛星在軌緊急處置能力、增加衛星深空探測內容。
      “所謂的‘零窗口’,可以看成是在定好的發射時間正負一秒內發射出去。但一般來說,‘零窗口’其實也有一定時間寬度,要瞄準窗口前沿發射。這樣的準點發射,送到軌道后衛星變軌時效率更高,更節省燃料,后續的工作也會更加順利。”陳秉理介紹。
       此前,嫦娥一號衛星由于實現了“零窗口”發射,節省了120公斤衛星燃料,使衛星壽命延長了4個多月,成功進行了任務擴展階段的試驗,獲取了大量有價值的技術數據,最終還實施了主動撞月。
       嫦娥二號衛星總設計師黃江川介紹,“零窗口”發射很難,需要幾大系統協同,任何一個系統出問題都不能實現。“零窗口”發射分前沿和后沿,如果按窗口后沿發射的話,要比“零窗口”發射多用大概100公斤燃料。
       “此次任務要求‘零窗口’發射,這就要求我們氣象系統對發射窗口的雷電、降水、溫度、風力風向和云量等氣象要素進行精準、細致的預報,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擔任此次任務首席預報員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氣象室高級工程師江曉華說,為確保“零窗口”氣象保障及時準確,預報人員翻閱了近10萬張歷史天氣圖,開展了雷暴、降水、高空大風、逐時氣溫預報、連陰雨等多個專題研究,系統梳理影響西昌發射場的各類天氣系統。
        目前,發射場測發、測控、通信、氣象、勤保五大系統密切協同,直指“零窗口”發射。
        發射能力提升
        7天內完成發射塔架發射后恢復和狀態轉換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今年以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進入新一輪高密度任務期,全年預計將執行8次衛星發射任務,這對發射場的組織指揮、人員配備、設備設施狀態轉換、后勤保障等工作都提出很高要求。
        此前,9月5日鑫諾六號衛星成功發射,9月12日“嫦娥二號”任務火箭便轉往發射陣地。
        “能在短短7天時間內完成二號發射塔架發射后恢復和狀態轉換,在過去是從沒有過的,這是發射能力提升的一種表現,同時也充分展現了科技人員良好的素質和過硬的作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測試站站長李本琪說。
        據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發射中心已先后完成發射場空調系統、常規加注系統、衛星測試廠房氮氧站、場區試驗接待站等一系列設備設施改造項目,測控通信系統大量更新設備,氣象系統引進了高性能計算機,峰值運算速度達2.5萬億次/秒,同普通計算機相比,進行一次預報的時間從一周縮短到了一個小時。

 

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傳動網(www.cdcst56.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