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野縣把紡織產業集聚區建設作為轉變發展方式、做優做強產業集群、實現節約集約發展的基礎工程來抓,突出四個帶動,增強承載能力,提升了紡織產業集聚區發展水平。目前,紡織產業聚集區規劃面積擴大到13平方公里,聚集區內企業實現產值55億元,被確定為全國功能性服裝面料研發基地,被評為“河南省知名紡織產業聚集區”。
項目帶動強化支撐。新野縣堅持把上項目擴投資擺上核心位置,圍繞產業集聚區功能定位,嚴格項目入駐標準,加強投資強度管理,引進了一批關聯度高、輻射性廣、帶動力強的龍頭項目,強化了產業集聚區發展支撐。引導新紡公司在集聚區興建了新廠區,建成了10萬錠特種紗、372臺噴氣織機、10臺氣流紡、432臺劍桿織機等4個項目,積極籌建10萬錠高支緊密紡項目,5個項目總投資近7億元,全部建成達產后可新增銷售收入13億元,稅利逾2億元。2009年,聚集區新入駐項目7個,固定資產投資1000萬元以上項目達到56個,安排就業1.8萬人。
品牌帶動彰顯特色。
一是打造集群品牌。新野縣突出棉紡織特色產業發展,發揮政策激勵和導向作用,重點引進產業關聯度和裝備水平高、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好、拉動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強、延伸潛力大、配套范圍廣的項目入駐,實現了項目集中布局、產業集群發展、資源集約利用、功能集合構建,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
二是打造企業品牌。新野縣重點扶持集聚區龍頭企業新紡公司做大做強,引導其瞄準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大型高檔服飾面料企業”戰略目標,加快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加大技改擴規力度,新紡公司2006年11月30日在深圳證交所成功上市,成為河南省棉紡織行業第一股和南陽市第一家上市企業,進入全國棉紡織行業競爭力前10強,并被確定為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支持棉花生產流通企業誠德貿發公司與全國棉花交易市場共同出資興建了棉花交割中心,通過不斷發展壯大,公司進入全國棉花產業百強企業行列,交割中心發展成為省級區域性棉花交割中心。
三是打造產品品牌。新野縣積極實施名牌戰略,依靠技術進步,加大高檔綿紡織產品研發力度,建立健全了棉紡織質量標準體系、質量檢測體系、產品認證體系和科技服務體系,新紡公司生產的“金漢鳳”、“金華珠”系列產品全部達到九牧王、永新、利郎、匹克等國內知名品牌、高端客戶對高檔服裝面料的質量需求,誠德貿發公司自主打造的“雪中玉”牌細絨棉被命名為“河南省名牌農產品”。
四是打造招商品牌。縣委、縣政府出臺了《縣紡織產業集聚區招商引資優惠辦法》等政策措施,建立了承接沿海地區產業轉移長效機制,大力實施返鄉創業工程,全方位打造招商引資的“洼地”和政策服務的“高地”,集聚區成為縣域承接新一輪產業轉移的“橋頭堡”。
創新帶動激發活力。新野縣在紡織產業集聚區運行上,實行“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多元投資、規范管理”的建管模式,由紡織產業集聚區管理辦公室負責“一個窗口對外,一站式辦公”,著力為企業創造寬松和諧的環境。在項目管理上,建立項目促進機制,完善落實重點項目領導分包、“一事一議”和聯審聯批制度,打造了規范便捷高效的項目落地、建設綠色通道。在自主創新能力建設上,建立了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引導企業推行機制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加強與高校、研究院所的產、學、研合作,提高了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在循環經濟發展上,引導集聚區企業之間建立起系統內物質、能量循環利用的網絡,倡導企業采用先進技術和清潔工藝設備,鼓勵和督促企業實行清潔生產和廢物綜合利用,嚴格企業污染達標排放,做好了區域污染總量控制。
服務帶動創優環境。新野縣牢固樹立“服務就是義務、服務就是環境、服務就是效益”的理念,重點在完善功能、提升水平、增強承載力上下功夫,全力打造集聚區發展優良環境。突出規劃龍頭作用,完成了紡織產業集聚區基礎設施規劃、土地利用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空間發展規劃、環境規劃、產業規劃等六項規劃,并全部通過省專家級評審,被省政府批準為全省首批產業集聚區。認真落實產業集聚區發展規劃,按照產城一體、融合發展的要求,加快道路、供排水、污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中小學校、職工公寓、娛樂休閑等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組建了金財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公司,完善落實了土地、環保、投融資、用電、稅收等優惠政策體系,實行服務承諾、企業安靜生產日等制度,強力推行效能責任追究,建成了縣域內功能最強、環境最優、機制最活、成本最低的工業經濟發展制高點和城市建設新亮點。
























網站客服
粵公網安備 4403040200094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