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人聲鼎沸的光伏產業園區,如今只剩下寂靜的生產線和停擺的機械設備。組件價格持續探底,產能利用率大幅下滑,這個曾經吸引無數資本涌入的黃金賽道,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寒冬。一場深刻而無情的行業出清正在加速進行。
光環褪去:跨界光伏企業的退場潮
當光伏行業步入凜冬,最先感受到刺骨寒意的,正是那些在行業高點蜂擁而至的跨界者們。它們的退場,充滿了無奈與倉促。
德力股份的跨界之旅堪稱一場“過山車”。德力股份曾于2021年公告稱,公司全資子公司德力光能與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10家全資子公司簽署《光伏玻璃長期采購協議》,預估合同總金額約55.31億元。然而,2025年7月消息,德力股份公告,決定停止光伏子公司的生產運營。公開資料顯示,德力股份是一家專業從事各類玻璃產品研發、制造與銷售的企業。
*ST綠康也在近期宣布轉讓旗下三家光伏子公司股權。該公司于兩年前進入光伏領域,希望通過業務轉型開拓新的增長空間。2023年1月,*ST綠康發布公告,以現金方式收購綠康玉山,交易總對價9500萬元,形成“動保產品+光伏膠膜產品”的雙主業發展模式。而在2025年9月,*ST綠康擬以0元的價格,向江西饒信新能材料有限公司出售包括綠康玉山在內的三家子公司的100%股權。不過,據*ST綠康2025年9月21日的公告,本次股份轉讓事項是否能夠最終完成尚存在不確定性。
2025年9月22日晚間,福森藥業發布公告稱,擬以7300萬元出售全資子公司河南福森智慧節能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權,交易對方為河南淅勝產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交易標的福森智慧節能主要運作光伏發電系統,目前擁有三套裝機容量分別約6.09兆瓦、6.38兆瓦以及14.89兆瓦的光伏系統。福森藥業在公告中表示,公司核心業務為藥品制造與銷售,光伏業務初衷是支援內部電力需求并對外創收,但并非集團核心重點。此次出售是為配合精簡營運、精進業務重點的長遠策略,不會對公司日常藥品生產經營產生重大影響。
2025年10月14日,永和智控公告稱,擬公開掛牌轉讓控股子公司普樂新能源科技(泰興)有限公司51%股份及公司對泰興普樂的全部債權,上述股權及債權的首次掛牌底價合計不低于人民幣3049萬元。早在2025年8月6日,永和智控便已和光伏跨界之旅說再見,公告顯示,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曹德蒞擬以3.2億元的價格出讓所持中交光伏8%股份,交易完成后,永和智控將不再持有中交光伏任何股權。作為一家以流體控制設備為核心業務的企業,其在光伏領域缺乏技術積累與產業鏈資源,僅通過股權合作切入賽道的模式本就脆弱。在行業競爭急劇與市場波動雙重沖擊下,離場光伏或是其“止損”之舉措。
2025年8月,作為工程機械領域的龍頭企業振華重工,公告將所持中交光伏全部股權以非公開協議轉讓方式轉讓給中國城鄉,其理由是“聚焦主責主業,優惠資源配置”,正式退出光伏領域。早先振華重工是通過參股中交光伏布局光伏電站業務。
以港口機械為主業的華東重機曾計劃斥資80億元,跨界光伏組件與電站開發,然而在項目推進不足兩年后的2025年上半年,公司便公告終止所有光伏相關投資,將已建成的部分組件產能以低價轉讓給頭部企業。
與此同時,一些中小型光伏企業也面臨經營壓力。阜陽榮聯光伏科技公司因債務問題進入破產程序,黑龍江狀景光伏農業科技公司的清算程序也在推進中。這些情況反映出當前光伏行業正在經歷的深度調整。
觀察這一輪行業調整,可以看到多重因素在共同發揮作用。
共同原因:慘烈的行業“內卷”
價格血戰是直接導火索。光伏組件價格較2023年下降超30%,導致全行業多數企業陷入“毛利率為負”的生產困境。其根源在于前期資本大量涌入造成的全產業鏈產能嚴重過剩,供需關系的徹底失衡引發了這場沒有贏家的消耗戰。
政策風向轉變:加速企業“出局”
政策的風向轉變也是企業剝離光伏業務的一大因素。如今政策的重心已從“規模擴張”轉向“提質增效”,這讓不少不符合新方向的企業主動“出局”。2024年以來,國家層面逐步收緊光伏項目審批,重點支持分布式光伏、BIPV(建筑光伏一體化)等高效利用場景,對傳統集中式光伏項目的支持力度減弱。對于福森藥業這類聚焦傳統光伏安裝運營的企業而言,政策支持的減弱意味著市場空間收窄。
跨界者的獨特困局:“水土不服”
跨界企業普遍犯了“重資本、輕技術”的戰略短視病。它們低估了光伏行業高技術壁壘和快速技術迭代的特性,認為憑借資本可分一杯羹。在行業快速發展期,這些挑戰可能被增長機遇所掩蓋;當行業進入調整階段,專業化的運營能力和技術積累就顯得尤為重要。
對于跨界者而言,或許主業才是抵御市場不確定性的“披風”。任何脫離核心能力的多元化擴張,都可能成為拖累企業的“財務黑洞”。對于“專業玩家”而言,在技術驅動型行業,必須對技術變革保持細致敏感,并將成本控制與現金流管理提升到戰略生存高度。
痛定思痛,陣痛之后是新生。從行業發展角度看,這輪調整有助于促進產業鏈的優化重組。通過市場機制淘汰落后產能,推動產業技術升級,為下一階段的健康發展創造條件。在這個過程中,企業需要更加注重技術創新和差異化競爭,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網站客服
粵公網安備 4403040200094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