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條評論在相當程度上折射了掃地機器人行業的尷尬處境。
過去,掃地機器人是家電消費升級的代表性品類。導航方式的迭代、拖地功能的補充、自動集塵的普及,消費者體驗得到了很明顯的提升。但現在,主流產品幾乎全部標配激光雷達導航、AI 識別和基站自清潔,參數差距在逐漸縮小,用戶的直觀體驗差異也日漸模糊。
與之對應的,大量的資金涌入,讓行業的參與者們陷入了營銷戰、價格戰和效果并不明顯的研發戰。所以即便行業仍處于高速增長,國內的滲透率也遠未達到國外的水平,包括石頭、科沃斯等在內的主要玩家,都面臨著增收不增利,需要尋找新增長點的窘境。
其實類似的時刻,在消費電子史上并不陌生。在彩電行業高清成為標配之后,差異逐漸消失,價格成了標準。掃地機器人眼下,正走在同一條路上。
01 增收不增利
如果只看出貨量,掃地機器人依然保持著不錯的勢頭。
2024 年,全球出貨 2060 萬臺,同比增長 11.2%;銷售額 93.1 億美元,同比增長 19.7%。不只是增長快,市場仍然有著相當的增量空間,根據Statista統計,中國掃地機器人滲透率約6%,遠遠低于歐美國家10%的水平。
但從市場格局來看,這里又老態橫生。評價一個行業的成熟度,行業集中度是一個非常好的標準。行業發展初期,往往玩家眾多百家爭鳴。但即便放眼全球,前五名里有四家來自中國(石頭、科沃斯、小米、追覓),合計市占率47.5%。在國內,科沃斯、石頭、云鯨、追覓等幾家頭部企業瓜分了九成市場。
飛速增長的市場,高度成熟的競爭格局,讓行業玩家們紛紛跑出了怪異的增長姿勢——增收不增利。
石頭科技2024 年營收大增 38%,凈利潤卻下降 3.6%;到了 2025 年一季度,營收同比暴漲 86%,凈利潤卻下滑 32.9%。科沃斯的情況同樣尷尬:營收維持增長,但凈利潤已經不到 2021 年的一半。
原因倒是不難理解。
一方面,作為科技單品,智能化體驗是行業競爭的關鍵,這也讓研發高企。石頭科技2016–2024 年研發費用連年上漲,僅 2024 年就投入 9.71 億元,同比提升 56.9%。
但當下行業研發受成本和形態限制的情況日益嚴重,比如石頭科技的激光塔方案受限于機身高度。同時,由于技術人員流動頻繁,行業同質化競爭的情況也比較普遍。
落到用戶側,創新成果帶來的體驗革新沒怎么感受到,價格提升的沖擊卻非常明顯。消費者要的很簡單:干凈、省心。然而現實是,自動清洗基站依舊需要頻繁清理濾網和水箱,機器時不時會出現故障,面對油污依舊無力。黑貓投訴上,“掃地機器人”的投訴量超過 1.3 萬條,前 100 條幾乎全是產品故障與售后問題。
另一方面,營銷開支成為另一座大山。掃地機器人是典型的低頻耐用品,復購率低,新用戶獲取幾乎全靠渠道和廣告。科沃斯的銷售費用常年占營收30% 以上,遠高于研發支出;石頭科技 2024 年的銷售費用更是同比大漲 73%。所以投放越多,營收越大,利潤反而被進一步稀釋。
更致命的,是價格戰的長期化。早期高端機型售價動輒5000 元以上,如今線上 2000–3000 元的產品也能配齊全能基站和 AI 建圖。頭部廠商為了搶占份額不斷降價,結果是“營收增長、單機利潤下降”的循環。
看似貼著“智能硬件”標簽,掃地機器人這門生意卻越來越像耐用消費品。
02 昂貴試錯還是繞過大山?
如果說作為產品,掃地機器人很難在短期內找到顯著提升體驗的路徑,那么作為企業,掃地機器人玩家們并不是無路可走。
首當其沖的就是出海。
我們前文提到過,國內的掃地機器人企業基本定義了這個行業,北美和西歐一直是僅次于國內的大市場。繞開國內市場也是躲避內卷的一種方式。
靠著亞馬遜+獨立站的組合拳,石頭科技 2024 年海外收入超過 60 億元,已經反超國內市場;科沃斯則在歐洲站穩腳跟,試圖復制白電企業的全球化路徑。海外市場的消費力和品牌溢價更高,能夠一定程度上緩解國內的盈利焦慮。
后來者云鯨也在迅速擴張全球化業務。2024年云鯨,海外營收同比增長近7倍,產品出口國家或地區拓展至30多個。根據公開報道,其相關負責人表示,“預計2025年,云鯨覆蓋的海外市場將超過50個,海外業務預計會有3-4倍的增長空間。”。
另一個就是跨界。
雖然大疆推出的掃地機器人產品震驚業界,但其實掃地機器人行業的追覓才是真正的跨界達人。今年8月,追覓科技宣布正式拓展無人機業務,戰略布局低空經濟這一萬億級新賽道。追覓表示,目前,公司正積極組建專業的無人機研發團隊,且核心團隊架構已初具雛形。同樣是在8月,追覓又官宣造車,首款超豪華純電產品直接對標布加迪威龍,計劃在2027年亮相。
這家公司最初靠無繩吸塵器起家,核心優勢在于高速電機與空氣動力學。如今,它不斷把這條技術主線外延:先做運動相機,切入GoPro與大疆的領地;再做無人機,把電機和傳感優勢搬到空中;甚至宣布造車,把電驅系統作為突破口。
表面上看,跨度驚人,實則核心邏輯一致:圍繞電機這項“底層硬件能力”尋找新應用場景。
問題在于,這些賽道幾乎都被巨頭占據,運動相機高度存量化,大疆的無人機護城河極深,汽車更是資本、供應鏈、品牌的重資產博弈。追覓的跨界能否形成真正產業位置,還需要長時間的驗證。
但從行業意義上看,這些企業各種探索的背后是:當本業利潤被壓縮,掃地機器人廠商不得不尋找更大的故事。這是勇敢的破局,也可能成為昂貴的試錯。
03 寫在最后
十年前,掃地機器人承載著“解放雙手”的愿景;十年后,它更多只是一種心理安慰。行業在功能堆疊和價格戰中徘徊,既沒有真正跨越家電的邏輯,也沒能兌現“智能生活”的承諾。未來它的歸宿,大概率不是“第二個蘋果”,而是“下一個格力”:靠規模、效率和耐用性贏得市場,而不是靠“多一個雷達”來換取溢價。
但事實上,國內客單價正在上移:線上均價超過3000 元,線下接近 5000 元。這就意味著,消費者并不是不愿意掏錢,而是還沒看到真正的價值差異。
所謂“智能”,最終要回到兩個字: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