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26日,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和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冶金分會主辦,冶金科技發展中心協辦的中國鋼鐵工業數字化解決方案高峰論壇上,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黨委副書記、鋼鐵行業智能制造聯盟理事長姜維指出,智能制造是一個大概念、大系統,貫穿于產品、制造、服務全生命周期的整個環節,需要不斷去探索、去發現企業實現智能制造的最優路徑。
姜維認為,提高智能制造水平可以大幅提高勞動生產率,使得處于成本邊際上的制造業更容易扎根勞動力成本較高的地區,這為面臨產業向外轉移的中國增加了選項;智能制造將提高勞動生產車間所需的技能水平,高工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技能水平,只擁有低技能工人的傳統低工資國家推行智能制造缺乏人才保障,可以產生技術壁壘,減少實體經濟轉移到生產成本低的國家,并承載發達國家一些先進產業的轉移;智能制造可以使“小規模定制化”以更低成本實現,使生產地點更容易貼近客戶,從而使智能制造在高收入國家更容易生存。智能制造將為中國產業升級插上了翅膀,鋼鐵行業作為基礎性產業,智能制造水平的提升將有力促進中國經濟加速轉型升級。
華為中國政企智能制造業務部解決方案總監張明威認為,中國企業目前面臨著貿易爭端導致企業競爭壓力加大的外在壓力和后疫情時代業務“從線下到線上”進程加快的內在壓力,這些壓力促使企業數字化進程大幅加速。“對于鋼鐵行業來說,數字化轉型可以在生產制造、質量分析、設備運維、能源優化、物流供應、安全管控等方面帶來體驗效率提升和模式創新,而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是快速獲取數字化能力。”張明威表示。
姜維指出,近十年來,鋼鐵行業在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上持續耕耘和投入,生產過程的整體自動化水平明顯提升,一大批新的信息化數字化技術在行業得到應用,生產柔性顯著提升,大大提升了全行業競爭能力。但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在投入大量資源的同時,鋼鐵行業也走了很多彎路——智能制造共性技術研發、推廣、應用投入不夠,部分技術研發有重復投入的現象,數據信息整合系統性較弱,工業大數據應用價值挖掘能力不足,智能裝備程度覆蓋率低、信息新技術與鋼鐵生產經營結合不夠、行業整體智能制造發展水平不平衡等問題依然存在,全行業智能制造投入產出效益提升空間巨大。
據介紹,在工信部科技司等政府有關部門的指導下,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積極組織行業力量,搭建智能制造交流平臺,于4月13日牽頭成立了鋼鐵行業智能制造聯盟,并組建行業專家隊伍,建立行業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姜維表示,鋼鐵行業智能制造聯盟將發揮平臺作用,為智能制造的供給方、需求側搭建一個共建共享共贏的公共服務平臺,為鋼鐵行業智能制造、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